APP下载

“网红”沈巍,带着高贵的灵魂去流浪

2019-05-14王玉琴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浪网红垃圾

王玉琴

爱捡垃圾,被认为“脑子有病”

沈巍1967年出生于上海。小时候,父亲对沈巍要求非常严格,他喜欢绘画和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但爸爸却认为影响学习,纯属“不务正业”。沈巍只能偷偷地看。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平时也没有零花钱,他从小就捡旧报纸、废铜烂铁等卖钱,然后换成自己喜爱的书。同学们都笑话他,毕竟捡垃圾并不体面。后来父亲听说后,觉得这孩子“太没出息,简直丢人现眼”,就把他狠狠揍了一顿。但沈巍却不以为然,仍然在课余捡垃圾卖钱买书,并乐在其中。

沈巍走红后,每天都有许多人去围观、拍照

沈巍说,他毕业于上海一所普通大学。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响当当的航海专业本科生,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犯了现在很多家长正在犯的错,总喜欢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未来。当年在爸爸的强势干预下,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学了审计,这也成了沈巍此生最大的遗憾:“按我的理想,会首选中文系,其次是国际政治研究。”

大学毕业后,沈巍如爸爸所愿进入审计局工作,有了铁饭碗和体面的职业,但他并不快乐。他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但做审计工作,每天都要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他对这份工作,始终提不起丝毫兴趣。

工作之外,出于习惯,平时看到同事乱扔的矿泉水瓶、废纸和旧杂志等,沈巍会自然地捡起来。时间久了他捡得越来越多,就拿出去换点小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果是吃剩的食物,他就拿去喂流浪猫、流浪狗。即使是出差,这种习惯也没落下过。对工作没兴趣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小快乐。后来,他还向同事介绍国外流行的“垃圾分类”,极力推崇物尽其用的“绿色生活”理念。沈巍做梦都没想到,这竟给自己带来一场灾难。因为在二三十年前,这种思维无疑太“超前”,在别人看来甚至有些“荒诞怪异”。

被认为“脑子有病”的沈巍被单位劝退,以病退办理了离职手续。同事嘲笑也就罢了,令沈巍难过的是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不仅没安慰他,反而认为儿子的举动伤害了家人,让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来。沈巍第一次委屈地哭了:“变废为宝,还能净化环境,垃圾为什么不可以捡?”

更让沈巍愤怒的是,家人甚至以为他脑子真的出了问题,“把我送进精神病院,关了3个月。”此后他也想过继续读书,可是因为和家里彻底闹掰,伤心至极的沈巍最终决定离家出走!

桀骜不驯,带着高贵的灵魂去流浪

1993年,在疼爱自己的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后,沈巍开始出来租房子。在繁华的大上海,仅靠他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租房和生活。于是,从小就有“破烂情结”的沈巍,索性上街捡废品。见他衣着整洁、谈吐文雅,不少店铺的营业员都愿意把废纸箱、饮料瓶之类的东西,让沈巍清理后带走。第一天,他就卖了八十多元,他心想,这也不错呀,起码能自食其力了!

在捡垃圾的过种中,沈巍见惯了世态炎凉,比如过去关系不错的朋友、同事甚至亲戚,看到他就远远地绕开,生怕沈巍向其借钱。有的哪怕面对面忽然撞见了,也装着不认识,迅速离开。后来这类事情遇到的多了,他也能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了。即便是流浪生活,沈巍也有自己的坚持。他每天凌晨两点钟去固定的垃圾站捡一波废品,五点钟回去蜷缩着眯会儿。等到天亮,就去整理前一晚的战利品。

沈巍会规整地把所有垃圾分拣开:吃的,用的,报纸和书,塑料和铝罐……这是他的另一重坚持,捡垃圾不是重复单一的劳动,还需要科学地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提倡的。”令人唏嘘的是,他知道那么多捡垃圾的道理,却始终没有被人理解过!

辛苦劳作之余,唯有读书可以让沈巍体验到快乐。他挣的钱除了保证糊口,最感兴趣的就是去书店买书,如今他的藏书多达1000余册!沈巍时常在昏黄的路灯下静静地看书,不是《知音》《故事會》这类通俗读物,而是颇有深度的《论语》《诗经》《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读书的时候,他沉醉其中,仿佛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

而对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沈巍几乎完全忽略。“吃饭是最简单的事。比如很多还没过期的食品,连包装袋都没打开就被随手丢弃了。我就捡到过不少火腿肠、饼干、罐头、蛋糕之类的美食。”沈巍从不给自己买新衣服,因为垃圾箱里的二手衣服很多,有的还是大品牌;他也懒得去理发剃须,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还不如多读会儿书。

20年里,沈巍没买过一粒米,也没买过一件衣服。就这样,桀骜不驯的他渐渐从一个衣着鲜亮的洒脱绅士,变成了不修边幅、衣衫邋遢的“流浪者”。沈巍还幽默地说:“不是因为我喜欢邋遢,而是在什么山上就得唱什么歌。在人们眼里,捡垃圾的就应该蓬头垢面,如果穿的西装革履,反而要被人家当疯子。我可不想再进精神病院,我宁愿住地铁站,以大街为榻。”

但是,因为这形象沈巍也吃了苦头——房东根本不愿再把房子租给他。其实并非沈巍没钱,当时他靠捡废品已经存了18万元。走出温暖的小窝,他哭笑不得。

此后,沈巍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浪汉,常住的地方是上海地铁7号线杨高南路2号地铁口。

读书、看报、和网友交流成了他的日常

爆红网络,被誉为“国学大师”

2012年9月,父亲忽然让弟弟来找沈巍。当时老人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是父子俩决裂多年后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那天恰好是中秋节,父亲一见到他就流泪不止,他内疚、自责,不停地打自己的耳光。他说对不起沈巍,如果当年不是因为他的暴力干预,儿子原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成为一名画家,或历史老师。沈巍也不停地点头,不停地哭。

后来弟弟就给朋友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你为人儿女,可以告诉你的父母:你要是只知道强迫我读书,将来我宁愿像沈巍那样潇洒捡垃圾。”沈巍知道这件事后很感动,他相信家人终于理解了自己。

2019年春节,一个在文创企业工作的北大男青年同沈巍聊天,没想到半小时后“立马傻掉”!对方惊讶地发现,沈巍学识渊博,不仅出口成章,还饱读古典文学,并对“四书五经”一些章节或所传达的真理,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很快,有人拍下视频发到“快手”上,只见沈巍衣衫褴褛,却目光澄澈。他学富五车,诗词文章信手拈来,无论人文地理、宗教哲学,还是普世价值、企业管理,都娓娓道来,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沈巍说:“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很快,在“快手”等短视频网站上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沈巍的影像。在地铁站里、在各家店铺门口、在马路边,他跟行人探讨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谓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偶尔膝盖上搁着两本待阅读的书籍。面对镜头,沈巍淡定地用普通话讲出人生感悟:“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面前,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看过他视频的人,无不被他的文采、谈吐和素养折服。

很快,被网友誉为“流浪大师”和“国学大师”的沈巍火了,一下拥有百万粉丝。有人跟他商谈出书事项,更有年轻貌美的女子向他示爱,甚至有美女舉着纸牌,上写:“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对之,沈巍都一笑了之。

3月30日,沈巍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节目《新闻周刊》的人物版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评价说:“沈巍快乐捡垃圾,并不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有钱难买喜欢!”

除了在国内蹿红,他还红到了国外,被《华盛顿邮报》誉为“逆势英雄”。上海一家娱乐公司老板亲自找到沈巍,开出2万月薪请他到公司工作,却被谢绝。沈巍说自己并不缺钱,他只是将流浪看作一种很酷的另类生活方式,这是他的价值观与理念决定的,否则也不会独自在外漂泊整整26年。他说自己喜欢的,就是这种无拘无束捡废品及静心读书的温馨日子!

猜你喜欢

流浪网红垃圾
垃圾去哪了
视觉
我要当网红
倒垃圾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流浪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