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场外交成果待落地
2019-05-14魏枫凌
魏枫凌
时隔两年之后,中国于2019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一 “2019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讲话。
根据会后新华社报道公布的清单,高峰论坛的主要成果包括中方打出的举措或发起的合作倡议、在高峰论坛期间或前夕签署的多双边合作文件、在高峰论坛框架下建立的多边合作平台、投资类项目及项目清单、融资类项目、中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共6大类283项。
作为落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举措和成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着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务实行动,在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等多个国家部委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还将举行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推动项目落地。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通过各项政策和举措继续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贸易局势趋紧、中国最新4月出口数据承压的大环境下,中国以跨境贸易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贸易的模式正在开花结果。在商务部多名主管官员以及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有关负责人看来,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不断整合上下游庞大产业链以及巨量国际业务的过程中,拉丁美洲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因而,以大型建筑企业为主的中资工程承包企业应当补足自身业务与管理的短板,坚持可持续经营与长期经营,融入业务东道国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谋求国际基建高质量发展
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就将高质量基础设施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指出发展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既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支持经济发展和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保证。在世界银行等11家全球主要多边开发银行共同发布的《关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行动的联合愿景声明》中,也明确提出要更多投资高质量基础设施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刚闭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也指出,建设高质量、可靠、抗风险、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将成为今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行动指南。显而易见,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这也与近年来国际业界倡导的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宗旨一致。
“一带一路”是长期系统性工程。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过五年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软制度和硬设施正在逐渐完善。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3月,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合作范围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贸易往来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第一。在运输服务方面,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全年开行数量从80列增加到6363列,2016年-2018年增幅分别为109%、116%、73%。
“一带一路”往来贸易日益频繁,物流业增长潜力巨大。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中国外贸的整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贸易往来,不仅促进合作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货物运输需求,为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增长空间。
申万宏源建筑研究组认为,“一带一路”的系统性建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已与上述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在设施联通方面,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贸易畅通方面,五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支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在产业合作方面,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申万宏源指出,随着各相关部门转向务实精神,采取市场化导向,利好“一带一路”及其相关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从本届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核心变化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渡过了其顶层设计阶段,逐步进入了执行和落实期。这一变化值得产业链企业和投资者们注意。
申万宏源认为,成果清单的落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体现的即是政策对务实作风和市场化方式的高度重视。“务实使得目标更为明确,市场化将充分调动积极性,在这样的合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将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拉美成为新增长极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企业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对象。目前,中拉双方已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了相互借助、共同发展的经贸合作格局。随着中拉之间的双边贸易投资活动逐年增长,有望带动当地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基建的新增长极。
中拉双边经贸合作重要的体现就是双边贸易不断增长。据商务部美大司副司长邵英军对本刊记者介绍,2018年,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了3000亿美元,达到了307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拉美的出口是1448亿美元,从拉美地区的进口1586亿美元,进出口增幅均达到两位数。中国连续五年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拉美地区,与中国前三位的贸易伙伴是巴西、墨西哥和智利。中国和拉美贸易数量增长的同时,交流的产品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产品以外,现在从拉美进口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包括食品,还有制造类产品。2018年11月,中国举办了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拉美15个国家积极参与,277家企业参展,进口博览会成为拉美国家宣传本国优势产品、扩大对外出口、实现贸易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此外,拉美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聚集地,仅次于亚洲。据邵英军介绍,在拉美地区已经有2200多家中国企业,这些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总额存量超过了38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存量的五分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投资形势日益多元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不断完善,不仅涉及能源资源、农业、制造业,也涉及到电力、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更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领域。
在承包工程方面,近年来拉美国家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施工等管理优势,积极扩大同拉美国家的合作,拉美已经成为继亚洲、非洲之外对外开展承包工程的第三大市场。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企业在拉美承包工程签订合同的总金额超过了18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49亿美元,涉及电站、铁路、公路、港口、通讯、住房等广泛领域。合作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中国企业在走出EPC模式的同时,以建营一体化的思路为指导,积极探讨通过PPP、BOT的模式参与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自贸区建设方面,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中国与智利的自贸协定升级已超过10年,在促进双边贸易多元化方面成效显著。目前,中-智自贸协定已完成升级谈判,并且已经正式升级。中国与秘鲁的自贸协定在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与秘鲁的自贸升级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执行顺利,对双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此外,中国与巴拿马已经完成了五轮自贸协定的谈判。
在金融引擎作用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就在巴拿马开展金融业务,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拉美多数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智利和阿根廷设立了人民币结算中心,巴拿马进行发行熊猫债,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多个拉美国家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为了加强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合作,中拉开展经贸合作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2019年4月刚刚成立了“中国+拉美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开发性金融将为中拉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前景日益广阔,合作潜力不断扩大。
拉美加勒比地区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國际高峰论坛期间,秘鲁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协议》,成为了第19个签署协议的拉美加勒比国家。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将推动中拉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对接,一大批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落地。邵英军表示,中方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模式,深化务实合作。中国在积极推动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拉美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
银河证券交通运输研究组表示,预计未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将更加频繁。而供应链服务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整合,将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有望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
“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在全球分别占比63%和29%。“一带一路”行动倡议大力推进了沿线的交通建设,同时带来了迅速增长的进出口总额和货物运输需求。
中银国际证券策略师徐沛东认为,在以建筑、建材、交运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增量需求。此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对冲发达国家需求下行周期对于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动下,预计沿线国家将会持续为中国出口增速的提升做出新的贡献。以纺服、商贸为代表的相关下游出口导向型行业有望受益于需求的边际改善。
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韩勇对本刊记者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都还很强劲。中国企业有能力也有意愿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合作,部分领域和企业也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开发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
201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41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同比增长0.3%。据韩勇介绍,新增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一般建筑和电力工程建设,对外承包工程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出口达到了170亿美元,2018年比2017年同比增长了10.4%。“对外承包工程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达到了84万多个,有效地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提升了东道国民生的福祉”。韩勇说。
2019年一季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开局平稳,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252亿美元,与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31亿美元,新签合同额5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5%。总体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在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人文往来。
加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在当前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形成之际,加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将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有利于弥补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促进互联互通,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时,国际基建合作会为各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让更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实现可持续性增长。韩勇强调,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石,没有它经济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中国企业装备制造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较高,在海外参与国际基础设施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韩勇表示,中国企业有能力也有条件与各国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2018年的统计数据上就能看出,在250强排名上中国有69家企业入围,整体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4%,居全球第一位。中国企业的实力已经有目共睹。” 韩勇指出。
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韩勇看来,包括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在持续增多,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基建企业传统业务模式在支撑业务发展方面后劲不足,必须要发展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
韩勇表示,为推动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合作,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方面,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基建业务。
一是推动改革创新。扎实创新对外行动计划,完善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为中国企业有效开展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合作开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2018年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国际投资合作18项,与16个国家就双边投资基础设施问题召开了双边会议,妥善推进了与有关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二是完善制度安排。在对外投资方面继续做好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深化对外承包工程“放管服”改革,研究建立备案+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修订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的制度。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2018年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对外投资备案报告管理办法》,这是一项管理制度模式的创新,根据《办法》跟各部门间建立了信息统一规则、管理分类分级、违规联合惩戒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对外投资的全口径、全过程的监控。目前,根据《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实施规程、实施细则。同时,要不断加强“走出去”合规制度建设,也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文件。比如,与有关部门制定《企业海外合规经营合规管理行业指引》,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有相应的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商务部牵头不断完善境外企业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境外項目的信息报告联络服务、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编制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等等。不断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多期对外投资合作的政策、业务、安全、合规等方面的培训。
基建跨境合作仍需补短板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会长房秋晨对本刊记者指出,对外工程承包行业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资企业要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基建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补足自身业务与管理能力的短板。
首先,承包商会一直在倡导属地化经营。中资企业最早在非洲、亚洲做了很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习惯于从国内带劳工出去,但现在国内的劳工成本上升,不得不增加在东道国招工。属地化经营需要企业下大力气推进国际化,尽量用当地的员工来管理项目,以及实现整个项目的国际化,包括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合作。就如同西方跨国企业到了中国也要大量招中国的高管和员工,才能扎根中国市场。
第二,履行社会责任。在房秋晨看来,中资企业其实在海外做了大量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但是企业宣传不够,因此处在舆论的被动地位。
第三,合规经营,避免企业发生合规问题造成损失。
第四,倡导开展投建营一体化。现在国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投资规模动辄上百亿美元,不是仅靠一个企业很快就能完成的,需要投资、建设再到运营的全程跟踪参与,企业到海外要长期的发展。
第五,企业在行业内跨界经营,或是产业协同。对外工程承包的产业链很大,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都紧紧围绕在工程施工企业周围,大到设备供应商,小到物资、材料、物流,甚至翻译等等,都是围绕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怎么整合,怎么跨界进行合作,也是下一步要改进提升的。
第六,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在房秋晨看来,“高质量”的内涵本身就是西方社会强调的“可持续”,因此中外实际上是在一个频道共振。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要对经济、社会、环境,包括项目治理都要做到可持续,例如对环境要友好,经济上要增加收入,对社会要有影响等等。满足这些要求,多边金融机构才会贷款、融资,这也是中国企业需要提升的。2017年商会出台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指引》作为中国对外承包商的业务标准。房秋晨指出,目前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7%,更应当注重对标国际标准。
第七,需要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以往中国企业凭借成本、施工速度、施工质量、配套设备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如今的成就,但现在是合作共赢的时代,所以应当倡导和西方企业,包括西方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机构、第三方市场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好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也可以风险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