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记录平凡生活的仪式感,比短视频更能产生共鸣
2019-05-14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日前,雷军在公众号推送了“我拍的第一支Vlog”,分享了小米公司的内部活动,瞬间获得很多网友关注点赞。
欧阳娜娜去美国上大学后,再一次带火了Vlog。微博上,她的每条Vlog观看量都是上千万。Vlogger欧阳娜娜就是她的新身份。
现在,Vlog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表达方式,分享一个好看的展览、打卡一家好吃的甜品店、甚至仅仅记录自己周末生活的流水账……
其实早在2012年,Youtube上就出现了第一条Vlog。但当时国内大部分人被微博微信等平台吸引,视频形式的内容输出被冷却。当前情况下,在抖音快手短视频争得火热之时,Vlog这一诞生于YouTube的内容形式,已经有了崛起之势。
Vlog兴起:记录平凡生活里的诗意
从字面理解,Vlog由Blog演变而来,即video weblog或video 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
据媒体报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aseyNeistat,作为早期的职业vlogger,Casey曾经在YouTube上连续600多天坚持日更Vlog,纽约街道上滑雪、穿着西装滑水、无人机扮圣诞老人飞行、电动滑板改装阿拉丁飞毯等创意vlog内容让众人耳目一新。由于其有鲜明的个性、特别会玩以及对高质感画面的追求,Casey在YouTube上获得了千万量级粉丝的拥趸和十几亿的播放量,并被玩家称为Vlog之父。
再看欧阳娜娜的Vlog内容,不仅有大学生活熬夜赶考,也有节目录制和杂志拍摄的幕后花絮,这种内容让粉丝看到平时闪闪发光的明星贴近生活的一面,是获得关注的有效途径。
当然,受关注度高的原因其中一定是明星效应在背后推波助澜。而有些在社交平台受欢迎的资深Vlogger也并非明星,他们看似在记录真实的生活,其实是具有洞察力的眼光和寻找生活仪式感的能力,放大了平凡生活里的美好,因而吸引大批粉丝关注。
后来B站开展了“30天Vlog挑战”计划和“关于我的50个问题”,众多Vlogger积极参与。据报道,B站COO李旎对外公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B站上Vlog投稿数比2017年增长了16倍,播放量增长了18倍,且日更量达到千条,单条视频点击量达百万。
即使近些年用户活跃度下滑的微博也在2018年9月18日发出了Vlog正式召集令:用户在过去的30天内,发布的Vlog数量只要在4条以上,便可申请成为微博认证的Vlog博主。微博还与明星、大V合作拍Vlog,被外界解读为扩大Vlog的影响力,试图留住网红明星资源。
Vlog装备:黑科技助力内容生产
据国信证券报告,Vlog拍摄门槛较短视频更高,主流拍摄工具是基于索尼A7 II、Go Pro级别的相机,手持云台,无人机和专业剪辑设备生产出来;其次,传统短视频更具普适性,而Vlog节奏更平缓剪辑更精致且更加注重叙事性。值得关注的是,Vlog用户更依赖Vlogger的个人魅力。
今年三月,索尼正式宣布索尼黑卡RX系列产品增添新成员:黑卡RX0 II。据了解,新一代索尼黑卡RX0 II增加了4K视频的内录功能,以及上翻180度,下翻90度的可翻折液晶屏,并继续保持了防水性能,还提供了新的视频影像防抖方案。被称为“第2代Vlog神器”。
还有占据满屏综艺节目的OPPO也不甘示弱,旗下R17 Pro新品上线之时,为了推广其主打的夜拍功能,OPPO邀请了三位头部vlogger让他们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三座城市的街头,“发现夜的美好”。
商家正是看中了vlogger的粉丝号召力,这样的合作形式也颇受追捧。比如最近拥有200多万微博粉丝的@你好-竹子和PUMA合作了一支视频,主题为“你就这样”,视频结尾才露出品牌logo和主题,这样的视频比传统广告更加侧重表达品牌的精神内核。
| Vlog | 发 | 展 |
短视频野蛮生长后的赢家
自从Vlog大火以后,人们习惯拿其与短视频相互比较。谈到短视频,不得不提2016年“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短视频女王papi酱,凭借自己幽默风趣和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在社交平台蹿红,让大众真正领略到短视频的魅力所在。可以说从那时起,短视频行业正式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很敏锐的,迅速爆红的短视频一时间被资本看中,引发很多新型平台开始纷纷效仿甚至是原版照搬。大量同质化内容形式的出现使短视频行业随即进入野蛮生长期,大量负面问题凸显,人们对短视频内容逐渐审美疲劳。
其实,不管是短视频还是Vlog,能输出好内容才是发展的关键。就二者内容比较而言,Vlog看似简单叙述地“生产方式”,实则门槛不低。Vlog刚火起来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短视频的有力竞争者;从制作上来看,短视频的内容制作类似拍电影,有脚本有台词,拍摄者按要求发挥即可。而Vlog呈现的内容对Vlogger的要求更高,面对镜头如何收放自如谈笑风声,挖掘自己的表现潜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加上更为生活化的选题内容和自然叙述的表达方式,Vlog比短视频更能令人产生共鸣。正因为如此,更强调个人色彩的Vlog难以被轻易模仿,或许是每条Vlog都较有新鲜感的原因。
不管怎样,Vlog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探索商业化道路没有错,只希望不要过度商业植入破坏了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