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人的融媒体报道创新路径在哪里?
——嘉报集团视觉中心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体创新思考

2019-05-14杨晓东田建明蔡美兴

中国记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嘉兴改革开放微信

□ 文/杨晓东 田建明 蔡美兴

内容提要 近几年,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视觉中心推出的融媒体作品屡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策划奖,其中有哪些心得体会?本文作者结合嘉报集团视觉中心的再次升级转型,讲述了他们的融媒体报道实践和感悟。

求新求变,是媒体发展的路径。当年,嘉兴日报开启了以视觉改革为先导的纸媒改革之路,在浙江省报纸中率先组建“一条龙”视觉产品生产机构;近几年,嘉兴日报社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探索融媒之路,2018年,视觉中心升级为“全媒体视觉(数据)中心” (下文简称“嘉视觉”),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新闻摄影”时代。

自2015年起,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嘉视觉”着力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体思路,从策划选题、线索征集、用人机制、报道呈现、二次传播等环节积极探索融合之道,贯穿融合创新意识。从2015年至2017年,“嘉视觉”连续三年打造三部重量级融媒体作品均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策划奖。2018年融媒体作品《我看见·40年40人》在前三年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求新,谋求实现新突破。

一、扩大报道对象选择范围,在重大主题和社情民意间寻求最大契合点

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接地气,走进普通读者心里?“嘉视觉”打造重大主题报道时,在立意策划环节强调创新融合意识,站在重大主题的高度提问,走进社会民生中寻找答案,在典型人物与普通人群之间寻找情感纽带。

好报道,一定与“我”有关。“我”就是读者,是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是媒体的衣食父母。赢得了“我”的关注,就赢得了融媒体用户。“嘉视觉”融媒体作品《我看见·40年40人——嘉兴百姓眼中的改革开放》,在立意上寻找重大主题和社会民生的情感通路,在选题上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融合,大题材小切口,选取的40个采访人物均与“我”有关。

说起改革开放,很多人脑海中跳出来的是小岗村。其实,在嘉兴,也有这样一群农民,以1977年秋的一次秘密会议为起点,冒着极大风险在农田包干到组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从扩大农户自留地开始,逐步包干到组、包干到户,开启了一场嘉兴版的“小岗村变革”。这个嘉兴版“小岗村变革”的时间起点,比安徽小岗村还早一年。选择这群农民作为报道对象,不但能激发本地读者的自豪感,而且也是一次旧史新知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嘉兴企业家步鑫生“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一位曾生活在身边的改革先锋成为本土读者最好奇的报道对象。

如果说典型人物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那么“非典型”的普通人就是改革开放最广泛的见证者、亲历者、获得者。所以在“步鑫生”们之外,我们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他们是基层邮递员,见证美丽乡村的精彩蝶变;他们是普通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里找到寄托和归属;他们是特殊票证时代的藏家,经历了曾经的物质匮乏与当下的富足与充裕之间的时代反差……读者爱看与自己有关的故事,把镜头对准他们,就赢得了他们。

二、创新线索征集模式,在传统渠道和新媒体互动中寻求最广覆盖面

一些传统媒体做重大主题报道取材或选择人物时,习惯于自上而下求推荐。“嘉视觉”在《我看见·40年40人——嘉兴百姓眼中的改革开放》中,选取的40个采访人物是在记者博览史料、实地考察掌握后,与民意相结合寻找的最大公约数。让读者参与重大主题报道,这种做法是创新之举。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融媒体报道的前期准备,发挥了融媒体作品生产过程中的交互、参与的特点,也提高了用户黏 性。

报道之初,“嘉视觉”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条《寻人启事》,文中写道:“我们要寻找的四十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历者或见证者,也许就是您,也许就在您的身边……”

这条微信激发了粉丝们的兴趣,当天的阅读量超3000人次,微信后台不断收到回复,编辑的电话更是被打爆。一些粉丝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一位80后企业家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南湖区一家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嘉兴注册成立的第一家民营企业。

记者当即联系“爆料人”,根据线索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结合权威印证,确认了信息属实。1983年11月,嘉兴市第一家民营企业的创始人——陈阿金、陈玲瑛父女贷款5万元,向当地工商主管部门申请开办良三仪表五金厂。

1984年5月13日,陈玲瑛与父亲陈阿金在工商所签订了《家庭合资联办仪表五金厂协议书》,以“良三仪表五金厂”为企业名称,申领了嘉兴市第一张民营企业执照。陈玲瑛是改革开放的一名重要见证者,故成为报道对象。

图为融媒体作品《我看见·40年40人》版样。

随着媒体融合成为新常态,新媒体创新求变的特质正在悄悄影响传统媒体记者。这对党报创新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是良性促动。从这一点亦可佐证,加强融合并不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此消彼长,而会产生互促共荣的双赢结果。

三、打破用人机制壁垒,在内部协作和跨部门合作中拧成合力

由于地域视野和传媒生态的局限,地市党报的视觉部门不具备大报、门户网站的人才配备、资本优势和强势渠道,担起重大主题报道会遇到更多阻力。怎么办?不破不立,调整关系,才能促进发展。

在重大主题报道的采编中,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美术设计、微信编辑各司其职,内部协作,在前期采写中,摄影记者团队成为拍摄照片、生产视频、撰写文字的主力军,但在制作H5产品时遇到技术难关。“嘉视觉”团队主动谋求跨部门合作,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在《南湖晚报》新媒体部的协助下,“嘉视觉”完成《今天,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今天我上头版”等一系列H5作品。

融媒体时代,复合型媒体人能在单兵作战时拿出文字、图片、短视频等产品,而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媒体人团队作战、分工协作甚至跨部门合作则尤为必要。融媒体,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机制融合。开展合作,吸收资源和人才,建立相对成熟的融合模式是融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

四、打造多种产品样态,在经典呈现与新媒体交互中做好立体表达

融媒体作品《我看见·40年40人》涵盖新闻摄影、文字报道、报纸版面、纪录短片、微信制作、H5等,这些媒介形态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纸媒、新媒体端形成合力?这成为策划、编辑的一道难关。我们的答案是“做减法,重交互”。

面对40个采访人物,在新闻摄影上,“嘉视觉”采用经典的肖像摄影方式。40个采访对象,若采用传统线性图片故事则会显得臃肿,不符合融媒体时代的阅读需求。这一次,“嘉视觉”团队做了减法,在环境肖像摄影拍摄时,“嘉视觉”力求在单幅照片中,通过光影刻画受访人的外形特征,通过环境烘托受访人的精神气质。

在视频短片制作上,“嘉视觉”同样做了减法:将过去常用的叙事结构的短片,改为直接点题式的访谈式短片,平均时长由4分钟缩减为2分钟,提高传播效率。

在微信推送文章和H5制作方面,“嘉视觉”突出交互性,狠抓传播效率。打开H5产品,通过交互体验和后台留言,读者参与到报道中,并且这些读者的故事经过后续采访,可以登上报纸版面。

“嘉视觉”在《我看见·40年40人》融媒体呈现上,吸取过去三年打造重大主题报道的经验,稳中求新,已成熟地实现多种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文字、图形之间的融合,以及不同传播媒介如报纸、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官微、H5等的融合传播。

五、在线上线下精准互动中进行“病毒式”推广

借助融媒体报道,“嘉视觉”进一步开发衍生产品,借助自身平台以及网络、户外、线下活动等整合传播手段,在第一轮报道过后,通过举办摄影展览引爆热点话题,实现二次传播,提高“嘉视觉”品牌的知名度、关注度,增强融媒体产品的持续影响力和传播 力。

在《我看见·40年40人——嘉兴百姓眼中的改革开放》主题摄影展开展前,展览信息已借势H5产品《今天,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要上头版”传播开来。读者通过手机打开这款H5产品,上传个人头像后,自动生成一张有《南湖晚报》报头的头版版面,这个版面引导粉丝在朋友圈分享后,成为热点话题实现“病毒式”传播,其传播速度、影响力远超想象。

据统计,H5上线当晚即被上万粉丝使用,分享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后来,经编辑筛选,选取了三位留言者安排摄影记者实地采访拍摄,并在《南湖晚报》头版刊登他们的故事,让粉丝真正上头版,在融媒体交互体验中再次增加用户黏性。例如,粉丝俞保观老两口的故事被刊登在2018年12月21日的《南湖晚报》头版,老人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改革开放,朴实真切,令人感动。他们的女儿在微信公众号上记下了这份惊喜,并在朋友圈推介《我看见·40年40人》融媒体作品。

“嘉视觉”力求将党报公信力与融媒体的渗透性相结合,满足各层次、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需求,弥补纸媒互动的“短腿”,在互动融合中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嘉兴改革开放微信
《初心》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卷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