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证明的发展轨迹

2019-05-14

中外文摘 2019年9期
关键词:身份证明护照姓名

□ 张 丽

身份证明,有身份的证明

最早的身份证明确实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要被证明的人群是上任官员。身份证明是给委派官员象征身份与权力的凭证,帮助其在调动军队、发号施令前验明正身。珍圭与牙璋即是最早的身份权力凭证。到了汉代时期,“符以代古之圭璋”。符上所记载的基本为官员姓名、籍贯、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在卸任后要交出、作废终止;没有记载姓名的符,则可以传递给下一任继续使用。

最早的符源自汉代,以竹片制作,镌刻篆书。在许慎的《说文》中有符的释义:“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到了隋唐时候,鱼符取代竹符成为官员身份的标志。“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历史嬗变中,“符”的式样千姿百态,官员身份证明的主要功能却基本不变。明朝洪武十一年起开始定制“牙牌”,上刻持牌人姓名、官职以及履历。值得一提的是,“牙牌”的佩戴者已经超出了官员的群体,与现代身份证明一样逐渐向普罗大众延伸。到了清代,实行的“牙牌”所记载的信息更为详尽,除了官职,还有发牌年代、编号、持牌人相貌特征描述等,俨然具备了现代身份证的模样。

第二类身份证明的使用场景是用作通行,这种通常被称为“传”或“传信”“通关文牒”等,有点类似于介绍信;“传”的通行证明功能更明显,如唐代“传”——“过所”,就是为了唐代边境贸易往来、清查纳税而制,“过所”申请者要将所行人数、货物特征、纳税凭证、出行路线等一一说明。

身份证明,以安全的名义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身份证明似乎很早就与通行联系在了一起。公元前450年,希伯来圣经中就可以找到此类证明文件,作用类似于通行证或介绍信。

“护照”(passport)一词源自欧洲中世纪。在城市还未形成以前,欧洲的土地以城堡为中心。类似护照的通行文件就由地方领主发给通行于城堡之间的人。除了持证者的身份信息,文件上通常还记载着持有者被允许进入或通过的城镇名单。

现代护照的发明者公认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1415年亨利五世成为名义上的法国摄政王。为了帮助英国商人出入异国他乡,同时保护英格兰境内的安全,亨利五世主持下的议会法案通过了英格兰护照的颁发与使用。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跨境者身份的管理与规范,被看作是现代意义上护照的雏形。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里,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护照。

一战爆发后,频频发生假冒国籍、窃取情报的丑闻,审核、控制人口流动就成了国家安全迫在眉睫的议题。欧洲各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引入了边境护照。战争结束,这种兼具身份证明与通行证明功能的文件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对于护照的样式和使用准则,各国的规定五花八门。1980年,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推动下,护照的国际通行标准终于实现。

身份证明,以科技的手段

战国商鞅变法时,为编录户籍、什伍连坐而颁发的“照身帖”,就在一块打磨过的竹片上刻录持证人的姓名、籍贯以及相貌描述。清代时候用以证明身份的“腰牌”,除了姓名、年龄、职业、官衔,还会刻上持有者的面部头像,形式上已经很类似于后来的照片身份证。

古时身份证明的文件上除了刻录信息,还会写上对借用、冒用者的法律严惩,如明朝的牙牌就常刻有“私相借者,论如律。有故,则交于内府。”

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偶然发现,可以运用水银蒸汽在金属板上获得永久鲜明的影像,这一过程也因此被叫做达盖尔铜版摄影术。摄影术对于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摄影技术的快捷创作对油画的再现功能提出严峻挑战;又比如,身份证明终于等到了记载外貌的最好手段。

加上了照片的身份证件被称为“照片身份证”,诞生之初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这种附加照片和生理特征描述的身份证明是“非人化的一种羞辱”,但1915年发生了一起间谍丑闻以后,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都纷纷立法,强制在护照中加入照片的因素,“照片身份证”从此才被广泛使用。

技术手段解决了身份证明的难题。个体的信息早已不再牵系于一张卡片,而更多保存在数据库里。一些现代身份证件从功能上看更像是一张智能卡,卡内镶嵌有难以伪造的芯片。新技术手段在生物识别信息应用上,除了持证者的真实照片和指纹采集,虹膜、DNA等信息也将一并纳入,还能联网植入银行卡、交通卡、医保卡等多项信息功能。而这种集多种卡片于一身的证件为防止遗失,有可能会采用电子的形式。也许未来只需一部手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证明你的身份。

猜你喜欢

身份证明护照姓名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基于云平台的部级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系统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如果护照快过期,如何保住有效签证?各国规定有不同
数据库系统身份证明安全方法应用研究
2016全球护照排行榜
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