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课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模型构建及实践意义

2019-05-13刘海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21期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

刘海波

摘  要 结合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构建一种微课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堂三元交互决定系统模型”,让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應用研究落到实处。

关键词 微课;三元交互决定论;信息技术;课堂应答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1-0118-02

1 模型构建的整体思想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学习理论所主张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就是这样一种有效尝试。在对待人的行为起因问题的认识上,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反对极端行为主义的环境单向决定论,批判性改造了环境单向决定论,在环境E和行为B上加了极为重要的因素——主体P。班杜拉认为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三者之间,每两者都具有双向的相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个体机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系统模型是受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启示而形成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是构成个体机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笔者将班级课堂授课模式也看成一个三元交互决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微课子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各自以对方的环境为自变量,然后通过各自的行为相互作用于各自的子系统。这里强调的是微课子系统所提供的环境要高于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的环境,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整体向着更深刻、更稳定、更全面的方向发展。这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维持需要开发一款课堂应答系统(CRS)[2]软件,用来实时进行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支持课堂三元交互决定系统的正常运转,如图1所示。

2 模型的运转机理

班杜拉强调人的主体因素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人所拥有的各种生物的、社会的及心理的特征或能力,特别表现为感知、记忆、思维、表象、信息等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符号化能力、替代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正是以这些能力为中介,人的主体因素才介入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之中,并对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构成具有原因性质的影响力。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由微课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这三个要素组成的三元交互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都以各自的环境为对方交换信息,这里微课子系统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因素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系统模型可以是开放的,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每个系统都有可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微课子系统可以是一个平台,它的后台连接着微课程数据库。微课是以整合的方式容纳包括文字、语言、各种多媒体信息为一体,进而通过器官的延伸作用,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而创作的一小段教学艺术作品。这个系统运行时,由微课将本节课的焦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展示出来,促使每位受教育者都兴奋起来,有着强烈的知识构建的愿望;教师尊重受教育者的这种愿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受教育者团结起来,形成克服教育过程主要矛盾的主体协同作战力量,从而生成一个总体改造自己及他人生存及发展的更高一层的理想环境。

当这个环境变量通过课堂问答系统传递给教师系统时,教师会调动自身的认知能力、预见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因素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动态情况,将思考所形成的具有原因性质的影响力施加学生子系统,进而对该学生子系统提供学习策略及其参考意见。该学生子系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策略及参考意见的支持下,进行修补性重新建构,经过这样多次反馈,最终达到预期的建构效果。

通过这个系统的作用,教师理论上可以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每个学生的提问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积极反馈,解决了部分学生怕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害羞心理,并且利用导学案中提供的学习工具及学习方法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获得及时的反馈与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成效,提高学习质量。通过交互,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学习交流,学生间的情感交流都得到体现,满足了学生及时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体验,感受各子系统中的环境变化影响,教师能够以双重角色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更好的学习策略,修补建构中的不足与缺失。

教师在与学生子系统作用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动态跟踪学生子系统中每一位学生的进程。在这个系统中,教师随时了解各小组的阶段性学习进展情况,当教师参与某一小组进行交流时,其他小组可以以参观者的身份进行旁听。教师在监测、调整各小组的学习进度时,还可以及时筛选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发布在班级的电子白板上,共同探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取得有特色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意义

当今时代,用语言、文字作为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及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可能已经乏力和过载,而具备一种新型的视觉符号系统的微课,挖掘其功能用以实现课堂授课模式下三元交互系统的运行。通过三元交互决定系统生成的交互作用,发生了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交互。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交互的结果,让学生的学习在多次反馈作用下,经历了多次有意义的反复建构,目的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以达到或接近预期效果,并且这种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可视化环境下形成的,让教师的指导策略落到实处。

将多媒体软件的运行过程与上述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比较,多媒体软件的交互设计至少目前为止还是停留在环境和行为两者之间,缺乏主体方面的思维、认知的认识;释放的都是事先预设好的信息,这种信息和学生需求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很难让学生的需求包括兴趣获得满足,这种技术层面的交互智力水平与上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自主学习式交互多媒体软件,缺乏教师这一子系统的参与,仅靠学生对环境的分析判断而采取的行为过程,很难促使自己向一个高于自己的子系统进行迁移。而且课堂中,教师这一子系统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子系统,这种教师子系统与学生子系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多媒体课件中的交互显然难以应付。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至少目前为止,交互式多媒体软件中的交互与人之间的实时交互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时用了很多精力、时间、资金做出的多媒体课件实效性远不及人本身之间的交互,有句通俗的话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再好的媒体也不如教育者本身这个媒体,这个生命媒体在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后,具备无限的潜力与升值空间,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在上述课堂三元交互决定系统的运行环境中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4 结语

利用微课参与的三元教学系统,实现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的中心主体地位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假使事先就预设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并且编制功能复杂的多媒体课件来解决问题,那么这种整合方式先不说被“座架”[3]在多媒体计算机中是否合理,就是制作这种复杂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每个教师能够完成的事情,上述运转机理为破解这一预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注重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并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提供的各种功能来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就真的被技术“座架”在那里,“而成为技术的‘囚徒,课堂同时也沦为新技术的‘练兵场”[4]。而如果利用技术实现教学理论、教学系统时,技术才放在了教育的正确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2]张慧芳.课堂应答系统(CRS)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曹培杰.技术与理念,谁是教学的主导[N].中国教育报,2016-06-08(10).

猜你喜欢

微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