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探究
2019-05-13黄用成
黄用成
【摘要】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不足,需要教师实现数学知识的具象化呈现,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此,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不仅实现了教学理念之更新,更催生了一批新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教学成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呈现,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思维特点,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小学数学引入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一门较难学的科目,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主动探究。例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组成与变化,提高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事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有助于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
小学数学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几何图形知识,也有数字知识、路程知识、统计类知识,等等。很多概念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会感觉理解困难,而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直观的知识呈现,则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发掘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抽象概念。以路程计算知识的教学为例,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等是不同的概念,路程的计算公式如何得出的,很多学生也不能理解,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不同的行走路线,各时间段的线段图,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则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了。
3.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之间多具有一定的联系。例如,三角形与正方形拼接可形成长方形,长方形切割又可形成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掌握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信息技术在图形拼接与分割中的应用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更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且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和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长度的木棒拼接成三角形的结果,构建问题情境:“为什么有的木棒拼不出三角形?”然后利用图片分析展示三角形各边在拼接过程中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形成的条件,如此,学生便能很快明白为什么有的木棒拼不出三角形,有的却可以了。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关注,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实效。
2.利用信息技术讲解重难点知识
突破教学重难点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多角度思考,形成各知识点的联系,从而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时,如何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该部分学习的重难点。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圆切割与拼接成长方形的视频,先将圆分为8等份,拼为长方形,而后是16等份拼接、32等份拼接、64等份拼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将圆等分得越多,其面积就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延伸数学课堂
实现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新课改的一大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要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也可将相关数学资料上传至学校平台,让学生自主查阅学习。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所学知识内容,也可自己整理一份“课题资料包”让学生在班级公共平台下载学习。这类课程资料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特点、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知识。此外,教师也可给学生推介幾个学习网站,让其自行学习相关知识,提出疑问,并于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共同解答。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以培养与提高。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之结合是大势所趋,教师应把握好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在教学中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燕.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7,(16).
[2]常慧娜.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