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探索
2019-05-13王爱玲
王爱玲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做好小学低年级段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作为一名阅读推广老师,近几年,我一直从事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课教学工作,也就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参考,笔者只能凭借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探索前进。
一、整体感知,疏通脉络
小学生好奇心强,拿到一本新书习惯于打开就看,看了前面,就想知道后面说了什么,于是,又把书的最后几页看看,想看的地方多读一点,认为没意思的地方干脆跳过去不读。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做的就是让学生对所读的新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带着学生看封面,引导学生发现封面上的诸多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等,我告诉学生:“书名就相当于我们人的人名,我们区别书的不同首先就是书名的不同,否则就会出现我喊某某同学到办公室,而全班同学都来找我这样的荒唐事。”学生听了哈哈大笑,一下就记住了拿到书首先要看封面读书名的重要性。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和创作风格,了解作者也是感知整本书的重要环节,如《同桌同桌排排坐》的作者杨筱艳,她既是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老师和妈妈,她的书就是写她身边的孩子们。我告诉学生,她的书里写的故事说不定在你身边也发生过,你也许就是书中某个人物的原型呢。学生听了,阅读兴趣一下就被我调动起来。
一本书目录的作用不容小觑,它能让人清楚地对书所讲的框架内容一目了然。比如,在读《历史故事》时,我首先请学生看这本书分为几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能发现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前四部分是中国历史故事,最后一部分是外国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前四部分中国历史故事编排顺序有什么规律呢?能不能变动这四部分的次序?为什么?知识面宽的学生会发现这四部分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我相机告诉学生:历史发展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所以这四部分的次序不能变动。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熊维尼》《秘密花园》这样的讲述完整故事的书,我让学生通过目录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进程,这样读书时就不会只看故事情节,还会思考故事的发展方向。
二、专心阅读,读思结合
好习惯,益终身。阅读的自觉化、生活化、常态化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二年级处于独立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如何把这宝贵的20分钟有效地投入阅读中去,让学生始终能专心致志地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也同样如此,如果不能边读边思,学生就会把阅读当成走马观花,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短篇的故事集,我会选一个故事作为范例,指导阅读。如《阿凡提故事精选》,课堂上,我带着学生一起读第一个故事《难题》,一起讨论阿凡提的智慧之处,并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阿凡提,你會怎样解决国王出的难题。学生各抒己见,思考的大门打开了,读书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开小差”啦。我把长篇的童话和寓言安排在短篇故事之后读,一来是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来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书时注意力基本能维持20分钟了。《小熊维尼》是本有趣的童话,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对于这样的长篇故事,我只要求学生坚持读完,知道事情的主要内容,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情节,并能对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可以了。当然,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坚信教师在阅读上的坚持,一定能换来学生在阅读上的进步。
三、快乐交流,“悦动成长”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一味地读书容易让他们产生疲倦感,进而减退阅读兴趣,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能增强他们的阅读持久力。
每本书读完,我会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交流的形式主要是游戏、表演、绘画、改写等,交流的内容围绕情节、角色、背景等要素。例如,读完《木偶奇遇记》一书,我围绕主人公皮诺乔给学生设计了人物介绍卡,从姓名、外貌特点、喜欢的事、讨厌的事、遇到的奇事、最大的愿望几方面介绍,每个学生介绍其中一个特点,我还让学生给皮诺乔设计一个人物画像,画在自己的图画纸上,把这张画像贴在教室黑板报的位置。既说又画,学生就不会觉得阅读课枯燥无味了。在读完《小娃人游大海》一书,我设计了“奇思妙想碰碰吧”,让学生从书中找出他们觉得最奇妙的故事,假设自己是作者重新来安排故事的发展,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结尾接二连三地出现,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把想象落实在笔端,只要口头描述清楚就可以了,因为繁杂的书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给学生设置过高的难度和要求,是我进行读书交流的原则。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也是边摸索边改进,希望我的努力能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阅读、思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