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让语文信息化教学“沉静”下来

2019-05-13冯淑琴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融合信息化

冯淑琴

【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工作要点,这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结合语文信息化教学中的体验,思考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语文信息化教学学科特点教育对象教育者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必然。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融入到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语文教学的初衷?

一、语文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水平已成为国内外共识,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内容是丰富多样,提供的交互产品和实现手段是多元化的,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使用场景。

比如说在课前的预习,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海量信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的表达形式对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软件与学生互动;而在课后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价。可以说,信息化教育已经覆盖了教、学、考、评、管各个方面,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减少教师简单重复工作的时间;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初衷是美好的,在理化、工科、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中也确实展现出了自有的魅力。但是,在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堂上,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并不理想,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还做得远远不够。在的语文日常教学中,信息化应用最多的仅仅是PPT课件。信息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仅仅是用在公开课的展示上。

一方面,这里有教师观念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技术有一定困难,但更多的是出于观念保守,更相信自己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技术融合的方式和手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于一体。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最后到感悟、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容易直接实现量化和进行数据分析。除此之外,学生的成长发展的特点,也对语文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面对的学生被称为“互联网一代”,他们青春活力,敢于尝试,记忆力强,但是他们又躁动、不愿吃苦、缺乏耐性。这群学生从小就被智能电子产品包围,接受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冲击。虽然每天接受着海量的信息,但是各类声、光、电、影等手段,各种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让他们接受的信息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甚至很多孩子没有耐心去接纳文字的表达,没有定力坐下来静静地进入书中,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我们总是急于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展示给学生画面和结果,失去很多让学生通过文字转化和内化的机会,这是一个让心灵归于沉静,精神自由地舒展的过程。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恰恰正是这一份沉静,能够沉心静气,沉浸书中。

综合上述原因,信息化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不仅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关注点

(一)审视我们的学科特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并强调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个过程虽然不好进行量化考核,但我们可以考虑引入过程性监督的评价体系,通过拽着跑一程的方式,让学生在习惯形成之后慢慢提升语文素养。比如,利用微信里的小打卡程序,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诵读打卡,并上传自己的录音,我也坚持每天对每一位学生的打卡情况进行点赞和评论。刚开始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心浮气躁,草草应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很多学生开始慢慢静下心来体会阅读的乐趣。

(二)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

在语文信息化教学中我们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再是PPT课件里简单的各种图片、视频等碎片式的信息,而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弱直观的画面感,减少动态的视觉听觉的提示。因为文学欣赏是充满想象和联想的活动,再美的图片都展示不出读者“看”到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再美的旋律都难以复制读者“听”到的琵琶女的那曲绝响。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尽量给学生提供完整的,容量大一些的作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通过一些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分析原作的精彩之处,重在文字的品味解读,提供给学生更多通过文字感受和感悟的机会;通过影音作品与文字之间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学习文字表达的力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审视我们的教育者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的扩展渗透,对教师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同时对我们教学理念的重塑、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有勇气去接纳这一新鲜事物,勇于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和研究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沉静之气,首先,自己要腹有诗书,沉静从容。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一个阅读者,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遵循教育发展的变化规律,深耕教育,摈弃单纯模仿其他学科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方式,审视学科特点,不要忘记语文教学的初衷,挖掘语文教学的关键点,那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欣赏文学之美,乐于并且善于表达,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语道破了“静”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让语文信息化教学“沉静”下来,关注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与信息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研究语文信息化教学发展之路,沉心静气,沉浸其中。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2015-02-15.

[2]人工智能落地教育四大场景:考试最火、评管最难.网络大数据网,2017-05-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12-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01-05.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