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9-05-13亓海全
亓海全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意义和影响,指出了当前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未来新工科建设的想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8-0141-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8.06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n local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emerg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 Emerging engineering
近年来,互联网+、在线商城、共享经济、新能源等新产业、新技术和新型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对传统经济社会和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和影响,德国、中国等国家相继提出和制定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新形势。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对肩负培养高素质厚基础长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的重要讲话,为高校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九个坚持”中,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为高校建设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新时代,如何让作为就业大军的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模式,对于培养主体的高校而言,“新工科”教育改革是重要且合理的解决手段。
“新工科”是2017年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1],极大地鼓舞了国内985和211类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地方高校乃至高职高专进行改革建设的热情,各高校依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制定了“新工科”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复旦共识”将工程高校划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其中,占据高等教育近90%并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必须在新工科背景下找准定位,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尽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应面向地方、面向新产业和新技术,立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或企业技术进步所需的实用技术开发、创新和服务,准确定位,建成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并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培养出满足新经济形势对工程能力需求的工程人才。
1 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经济往往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征,新产业的建设和传统产业升级也往往是依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进行建设,因此,新工科理念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新工科对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指导,地方高校可以对区域经济和学科特色进行综合评价,优化专业结构、改变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提高人才教育质量,因此,新工科建设对于高校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客观问题、运行机制问题以及考核机制问题等等,影响了新工科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发展。首先,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于工业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新工科建设优势,而对于工业欠发达而已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地方高校推动新工科则困难增大。其次,经济形势对于新工科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当经济下行,无论是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均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在参与到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中时意愿不足,对高校的支持有限。再次,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在专业、平台等各方面较985、211等优势高校劣势明显,在生源上更是不利,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直接使得新工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性受到限制。在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对新工科的理念和內涵理解不到位,简单化、表面化的运行模式以及相应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也降低了新工科的建设质量。
3 地方高校未来新工科建设的建议
深刻领会“新工科”的理念和内涵可以发现,新工科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地方高校必须对区域经济发展中诞生的新技术、新产业以及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和产业创新足够敏感,并快速转变和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升级以适应上述变化。同时,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产教和科教融合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推动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为契机,辅助培养学生的“新工科”能力,综合提高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志军,张树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8,31,147-148.
[2]王坤,成晓哲,李其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河南教育(高教),2018,10,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