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019-05-13穆冬梅
穆冬梅
【摘要】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关键在课堂。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设计,从而进一步学生思维空间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实效,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我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如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从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老师在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
二、教师一定要注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着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知识点的提出就会引发出问题,那么就要产生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而富有情趣。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认真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有 的猜3倍多……学生众说纷纭。情景制造出来了,我开始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我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三、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灌输,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的热情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教师只要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就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我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打造有效课堂,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进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