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临时大总统易位原因探讨
2019-05-13张军波黄鸣鸣
张军波 黄鸣鸣
【摘要】 辛亥革命后不久,为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孙中山辞呈、袁世凯上台,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临时大总统 原因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为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孙中山有条件地答应让位给袁世凯。最终,袁世凯成功逼迫清帝退位,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什么会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为什么让位给袁世凯,而不是别人?本文试从多个角度为大家作一分析。
袁世凯具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后借机成为北洋军的首脑。三十三年,袁調任清政府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武昌起义后,清廷束手无策,被迫下“罪己诏”,任命袁为内阁总理,组织“责任内阁”,清朝军政大权落入袁手中。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雄厚的政治资本优势下,主动提出并主导了南北和谈,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同时,列强也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袁世凯获得了“革命政权”的支持。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政权并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统一,主要由同盟会、立宪派和旧官僚组成,各派都把收拾局势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1月底到12月初,革命政权各省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指出:“应当说服袁以一举手之劳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国……应当推他(袁世凯)为临时总统以促其成”,并通过了决议:“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临时政府大总统”。12月18日,南北达成一致,革命党同意让出国家政权,袁宣布赞成“共和”,并逼迫清政府宣统帝退位。
同盟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袁世凯的赞赏与支持,把革命的前途、国家的兴衰寄托在了袁身上。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就致电袁明确表示“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12月2日,他又说:“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黄兴也致电袁:“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建华盛顿、拿破仑之事功,直捣黄龙”。南北议和开始后,两人均建议“化敌为友”“给他(袁)一个民选的总统”,避免袁“搞垮革命”。宋教仁也一再表示:“现在非新旧势力合糅不可,正式大总统非袁公不克此选”。
立宪派、旧官僚也都拥护袁世凯收拾大局。武昌起义前,立宪派头子张謇拜访了袁世凯,袁说:“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须在各方面,把我的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由此,立宪派与袁世凯在政治上形达成了默契。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立即搞了“惜阴堂策划”,为袁世凯出山收拾大局作出了周密详细的安排。各省代表也做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议。1912年1月,张謇又致电袁:“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勘定大局”。武昌起义后,黎元洪、汤化龙等旧官僚也致信袁世凯,“皆皈心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然不难猎取也”。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功劳显著,孙中山为维护国家统一主动辞呈。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加紧逼迫下清帝正式退位,“两千多年的帝制,就这样被袁世凯终结了。没有血流成河,没有火光四起,没有鸡犬不宁,就这样平静的终结了。倘不是袁世凯,换做第二个人,燕赵之地,怕是免不了一场兵灾。”
在袁世凯未复辟称帝前,孙中山也是拥护的,“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盛赞袁是“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13日,孙中山在辞呈中写道:“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次政权的更迭,避免了中华民族间的战火和分裂,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912年2月15日,参议院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致电袁:“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这些赞誉都是基于袁世凯未复辟称帝之前。
总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上台,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是当时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历史选择,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中国国内政局的迅速稳定和社会安定;但是,之后中国逐渐进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带来社会的动荡和战乱。
参考文献:
[1] 中国史学会主编.南北议和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一、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李菁.天下为公:孙中山传[M].上海:华文出版社,2006.
[4]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