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分析学部分代表性文献导读

2019-05-13陈旭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分析方法多元化

陈旭

摘 要:“音乐分析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名称,2009年10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呈不断上升趋势,学者们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有感于此间众多理论学者的创造性学术成果,回顾学习经典文献的同时,希望通过本篇导读为更多的致力于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识之士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而使这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分析学 多元化 分析方法 学科建设

一、选题源起

研究生毕业至今,笔者一直从事高校音乐学专业《曲式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有各种问题充斥脑中,一是课程名称的不统一,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师范类或综合类大学里的音乐学专业,对于《曲式学》这门必修课程的名称各异,分别有“曲式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分析”、“音乐作品分析”等;二是教材名称的各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音乐院校全面引进苏联教材以来,我国有关曲式学方面的教材建设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其名称也是各异,主要包括《曲式学》、《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分析基础教程》、《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曲式分析教程》、《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曲式学基础教程》等;三是自1993年于润洋先生首次提出“音乐学分析”这一概念开始,近年来又逐渐引申出“音乐分析”、“音乐分析学”等相关概念。本着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近期重读了《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与此同时又受到由钱亦平先生主编,钱亦平和邹彦导读的《音乐作品分析》一书写作方式的启发,因此选择了这一课题。此外,文章的撰写也是对自己近期专业学习的归纳与总结,为继续深入的学术探索之路做充分的准备。

二、文章观点及分类

本文选取《论文集》上册中以围绕“音乐分析学”这一概念展开论述的十篇文章作为导读对象。下文中,将结合对上述文章中众多观点的分析与研究,对与“音乐分析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类与梳理。

1.概念的解读

(1)音乐分析(musical analysis)

音乐分析是把一种曲式结构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各部分并在这一结构中对具体的要素原则的研究。简单来说即为“一切以音乐为对象的分析”,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则包括“以音乐创作、作品、语言、要素、技法、体裁、结构、表演、历史、风格、思想、生活、行为、乃至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为对象”的分析,即从形式出发,通过对音乐本体(包括音乐语言的表现要素、发展手法、陈述结构等)的深入研究,将感性的理解提升到理性的思考。因而,“音乐分析”是从“作品分析”脱胎出来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既属于作曲技术理论也属于音乐学。

(2)音乐学分析(musicological analysis)

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分析不同,主要在于它是指将所有音乐作品或相关音乐现象进行较详尽具体地分析,并根据初步的判断将其与本学科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相联系,并进行更为详细具体阐释和评价的音乐研究,也就是在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人文意义,并给以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

从1993年于润洋先生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到2007年姚亚平教授將这一概念界定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深入研究,再到2008年陈鸿铎教授将这一概念与“音乐分析”“音乐分析学”的比较研究,从而使这一概念在今天才能更为全面系统的得以展现。

(3)音乐分析学(musical analytics)

音乐分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上世纪形成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它是以音乐本体的分析为主,进而推广到对音乐其他形态进行更为详细和全面的研究。即以方法论为基础,以音乐作品为对象的阐释性学科。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的今天,音乐分析学也是一门融合了许多子学科的范围较为广泛的大学科,这一学科包含了很多不同方向与多元的方法和理论。

通过以上总结归纳,我们现将这三个概念做较为具体地区分,“音乐分析”是一个统称,指不仅涉及音乐本体,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各方面问题的所有音乐分析的活动;“音乐学分析”是一个特指,它是隶属于音乐分析的一种方法,特指运用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所进行的一类音乐分析活动;而“音乐分析学”则是指一门学科,前两者都是学科内的具体内容,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多元化建构

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多元文化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以后,在音乐学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音乐分析学作为一个学科,同样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以多元分析途径认识多元音乐风格,掌握多种分析方法以适应分析多元音乐风格的需求。下面将多元化体现的主要方面加以分类总结。

(1)包含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分析学中有关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加强技术技法层面的深入研究,二是要深入到社会、历史、人文等更深层次的研究。因而它早已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一方面与作曲技术的发展层面、与音乐创作的风格等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还与近现代音乐史学、美学等的学科建设和趋向密不可分。这种多元化的取向,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科向纵深发展。

(2)与众多学科、众多领域的交叉

一方面,音乐分析应在作曲技术理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多元化的融合并联系其他学科,例如文学、哲学、史学、美学以及现象学、解释学、语义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为的是更有利于研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作曲技术类的分析有时也可以辐射性地关联诸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3)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18世纪中叶以前,音乐分析立足在调式系统探索和对音乐修辞学的研究两方面。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是以曲式学为核心的时期(音乐分析法包括科赫、贝尔文·马克思、里曼的乐句结构分析理论、莱腾特里特等),19世纪末由原来的结构分析逐渐倾向于综合分析。20世纪至今,音乐分析法以个性写作和相关理论融合为主要特点,主要有“主题动机分析法”、“申克图表分析法”、“亨德米特音序理论”、“梅西安有限移位调式方法”、“巴托克轴心理论”、“十二音序列分析法”、“阿伦福特无调性集合分析法”等。

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四大件技法合理地融入综合分析的现代理念中,以多样化的分析手段来展示技法实施的种种形态和结构。针对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侧重性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同时,也要兼顾全面性。如在共性写作时期旋律、和声、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比重相对较大,而20世纪之后节奏和音色则成为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兼顾用传统音高关系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考虑从其他音乐表现要素入手,融入新的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以上分类总结,笔者认为反映到当前的科研与教学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3.意义和价值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必然由于它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使得人们不断地去认知和研究它,音乐分析学这一学科自然也有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正如高为杰先生在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题词所说:“音乐分析是深入理解音乐必由的学术通道,一切音乐实践可从中受益。

首先,音乐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操作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必逐渐发展为一门具备详细且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其次,作为一门学问,音乐分析是分析者、作曲家、作品等三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解析和总结,则成为促进音乐创作,评价音乐作品,帮助音乐学习的有意义的活动。

再次,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本体技术层面详细分析后而得出的结论,对于发展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科内将两种音乐分析模式相互补充、参照、支撑甚至融合,从而更好地总结创作经验,探寻创作规律,进而上升到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所涵盖的人文精神、社会思潮、历史渊源等方面的研究。这一新型的前瞻性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将为未来音乐分析提供实践的范例支持,并为更有目的地研究前辈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学科建设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学科来说,它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应该是我们最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们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一是重视课程的基本建设,要在原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有目的的渗透音乐分析课程;二是重视音乐分析学其学科外延中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在现有的常规音乐分析教学中逐步融入音乐分析学的理念。一方面在现有通行的分析模式(以音乐作品主要表现要素、发展手法、陈述结构为基础,以曲式结构为主要框架)下,融入音乐分析学的理念,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推行的当下,在开放与融合理念的支撑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拓展,最大程度地涵盖音乐发展史上所有的优秀作品。

5.存在问题

音乐分析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发展之初及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少专业间沟通

当前国内音乐分析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在作曲技术理论层面,从音乐本体和技术特征的分析出发,从而探究音乐形式的各类形态及内在的规律和法则。另一种则集中在音乐学的理论层面,在本体和技法分析的基础之上,阐释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而做出社會历史和审美的价值判断。以上两种音乐分析模式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即作曲技术理论领域和音乐学领域。而在我们的音乐分析实践中,两者却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2)分析理论建设与方法单一

当前无论在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的音乐系还是专业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分析课程中,其教学内容多集中在具体作品的结构分析上,因而视角较为单一,没有对其他音乐语言的表现要素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分析的目的往往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因素进行简单的结构划分,不能根据段落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的结构,更谈不上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释学的分析。

(3)专业论文与研究学风问题

对于这一点,姚恒璐教授在《音乐分析学的价值核心与分析方法》一文中总结的相当全面,即由于分析观念的陈旧、课程设置的局限、对音乐专业相关外文资料的理解掌握得不足以及缺乏音乐分析技法方面的训练,而出现了论文选题不当、音乐分析的目的性不明确、音乐分析方法的陈旧与匮乏等问题。最后他还总结到,一篇好的分析论文,既是广义音乐评论的物质基础,又可以独立成章、意趣并存,在建立明确的分析目的的基础上,用哲理地思维和正确的审美启发更多人士的智慧。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对音乐语言的基本表现要素(如节奏、音色、织体等)研究理论不足、对国外最新音乐理论研究成果的专著和文章翻译不够等。

6.学科发展

音乐分析学的建设与发展在普及与高端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重视。从现实意义角度出发,音乐分析学作为基础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搞好音乐分析学的基础教育,才能使我国整体音乐水平得以发展并取得进步,进而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

本学科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其他音乐子学科的构建体系和建设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西方在音乐分析领域内所取得的现有成果。当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通过以上六点的梳理,希望为致力于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志士同仁们提供相对简洁清晰的思路,为大家更快更全面地熟悉和了解这一学科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学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对十篇文章的阅读、分析与总结,笔者对音乐分析学这一学科概念有了较清晰的梳理和理解,也进一步学习并领路了众位专家学者的学术风采,同时也被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所感动。反观自己,更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一方面科研上,一定要有深厚的积累(广阔的阅读和分析背景)和敏锐犀利的眼光,同时拥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解力。以上所说的积累,要求我们对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牢固扎实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多的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时补习且不断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学科内甚至学科外不用领域的知识,此外除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中文文献资料的同时要提高外文翻译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音乐分析学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学,例如融入音乐史中的音乐体裁、乐理中乐律和记谱法、和声学的发展历程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还要针对不同专业选择有倾向性的作品,例如声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的音乐分析课程,可以分类别(民歌、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通俗歌曲、音乐剧等)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研讨,更好地加强学术的研究深度。

结语

回顾文章开头的第一个问题,有关课程名称的统一。这里借用吴春福教授《关于在院校常规教学中融入“音乐分析学”理念的思考》一文中的观点,在我国多年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与音乐分析相关的课程名称最初主要是沿用欧美音乐体系,称为“曲式学”,新中国成立之后,借鉴前苏联经验将这一学科更名为“曲式与作品分析”,今天,随着“音乐分析学”理念被广泛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考虑把之前众多的名称统一更换为“音乐分析学”。

以上只是笔者就个人学习情况做了简要的导入式导读,事實上每位老师的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做更为详细和深入地导读,这里笔者只是就与“音乐分析学”相关的要点做一梳理。由于本人知识结构、学识深度等方面的欠缺,文章有很多不成熟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望众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与指导。

此外,音乐分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笔者在对近年来与此学科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学习并逐渐在个人的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设置了更多后续研究的课题,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使音乐分析学有长足且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谈谈音乐分析学的多元化建构[J].人民音乐,2010(1).

[2]吴春福.关于在院校常规教学中融入“音乐分析学”理念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0(3).

[3]高为杰.音乐形式与意义的探究——在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音乐研究,2010(1).

[4]姚恒璐.结构分析——音乐分析学中的价值核心与分析方法 [J].音乐研究,2010(1).

[5]彭志敏.概念解读:与音乐分析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看法[J]. 音乐研究,2010(1).

[6]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 [J]. 音乐研究,2010(01).

[7]张巍.音乐分析学:一个需要思考和发展的学科 [J]. 音乐研究,2010(1).

[8]陈鸿铎.再议“音乐分析学”的学科建设 [J].音乐艺术,2010(3).

[9]杜晓十.关于音乐分析意义、方法、人才培养和文献引进的探讨 [J].人民音乐,2010(3).

[10]郑英烈.“音乐分析”漫议——在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分析方法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静特性分析方法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核安全设备疲劳分析方法与步骤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