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西北乌撒土语亲属称谓词“阿泽”的初探
2019-05-13安清宁
安清宁
摘要:在黔西北乌撒土语区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即“阿泽”无大小。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反映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跟这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制度、家庭宗法观念、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
关键词:黔西北;乌撒土语;亲属称谓词;阿泽
一、黔西北乌撒土语的基本情况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彝族有83.4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4%,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安顺市、贵阳市、黔西南州也有部分彝族居住。贵州彝族的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聚居。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分为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六大方言,贵州彝语属东部方言,下分黔西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黔西北次方言分为乌撒、水西和芒布3个土语。主要分布在大方、毕节、威宁、赫章、黔西、织金、金沙、仁怀、清镇、关岭、六枝等县和水城、纳雍两县的部分地区。盘县次方言主要分布在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水城的部分地区。彝语的使用情况与居住区域有一定关系。乌撒土语主要分布在威宁、赫章、水城(部分)等县,使用人口20余万人。
二、称谓语的相关概述
称谓语无论是在汉语、英语、彝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称谓”就是称呼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由于婚姻制度不同,不同民族或不同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有所不同是自然的。但如果以一夫一妻制为出发点的话,各个民族或各个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则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不过,对亲属关系的表述即使用的亲属称谓,不同民族或不同社会却有着较大的区别,有的比较简约,有的比较复杂。亲属称谓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它以最明白的方式直接准确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情况。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每一种亲属制度表达了该制度建立时所存在的家族的实际亲属关系,因此,它也就反映了当时所流行的婚姻形态和家族形体,不过这两种形体都可能进展到更高的一个阶段,而其亲属制度仍保持不变。”(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90页)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具有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词。亲属称谓词蕴含着人际关系中的长幼、亲疏和尊卑,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等密切相关,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的构成特点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亲属称謂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虽说各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不同,但所使用的称谓词的语义却有共性。它是确定人们关系和行为方式的功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称谓也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习俗习性。
彝族亲属称谓词也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彝族亲属称谓词虽不及汉语富丰,但其结构系统也比较复杂。亲属制度的形成是以本民族的婚姻形态为依据的。它力求尽可能地表达在与之相应的婚姻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亲属关系。
三、称谓词“阿泽”与其文化探析
(一)“阿泽”彝语音译,是乌撒土语区一种特殊的亲属称谓,“阿泽”无大小,即“阿泽”没有年龄、辈分的大小之分。有这么一个案例:我母亲一个家族里的堂姐,嫁给她的亲舅舅,请问对母亲来说要怎么称呼呢?是依然称姐还是改口称舅母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称呼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伦理观念,道德及价值等潜在意识。所以,一旦称呼称错了,后果不堪设想的。汉族是“亲乱族不乱”,就按宗族这边的称谓即可,而彝族不是这样,所以有智慧的彝族先民们就重新约定俗成一个称谓词“阿泽”。在我国南方汉语方言中的部分称谓带有前缀“阿”。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前缀“阿”主要表示两个意义:一,用于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大、阿宝、阿唐”;二,用于某些亲属称谓的前面,如“阿婆、阿爹、阿哥”。词缀“阿”用来称呼人名的,既有昵称、爱称,也有贬称、恶称。其中很多少数民族也含有a或与其相近发音词头的称谓比较多,在贵州彝语称谓词里也有很多带a-的,例如:彝语的“爷爷、奶奶、外婆、姐姐”等称谓词。“在凉山彝语里,词头a-主要使用于名词、形容词、副词、叹词,本身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附加的意义色彩。”(2)
(二)亲属称谓的形成是以本民族的婚姻形态为依据的,是由历代婚姻所构成的男女双方亲族的排列次序结构而成的,它力求尽可能地表达在与之相应的婚姻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亲属关系。彝族有自己的一套传统的婚姻制度。由于受到这套婚姻制度的影响,联姻的对象越来越有限,久而久之部分人已形成了亲戚关系,就造成了称谓上的混乱。而乌撒彝族的婚姻制度,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以血统纯正与否为准则。主要是同族内婚、支系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等。
同族内婚。彝族自古有“水牛是水牛,黄牛是黄牛”,“黄牛不入水牛圈,水牛不同黄牛牧”的谚语,严禁与其他民族通婚,只能在本民族内部缔结。这是彝族社会各阶层为维护自身血统的纯正。
支系内婚。乌撒部居住着多个彝族支系,各支系在文化习俗上大同小异,但不同支系一般不通婚,严格保守着血统的纯正。因此,通婚一般在同一支系之间进行,即黑彝跟黑彝、白彝白彝、红彝跟红彝、青彝跟青彝。各支系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却相互尊重。
等级内婚。乌撒部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阶级特权,在婚姻方面重视血统的纯正和门当户对,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度。乌撒统治辖区内的彝族社会自上而下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严禁不同等级之间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恃血统高贵和纯正的兹莫,更严禁与被统治阶级通婚,违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轻则逐出家支,重则勒令其自杀。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内婚制度下,土司跟土司通婚、勾则跟勾则通婚、土目跟土目通婚等。
(三)称谓语与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受到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伦理道德观念要求人们称呼他人时,不能随意直呼其名。彝族是个重视礼仪人伦的民族,因此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亲属称谓系统,也由于彝族是个非常讲究长幼有序的民族,在亲属和一般人之间不能随便直呼对方名字,否则会被视为无礼、没有教养。礼貌是文化的精髓,而礼貌原则是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彝族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所以在称谓上是不能坏了规矩的。
注释:
彝语音译,乌撒土语区一种特殊的称谓
引自朱建新试论凉山彝语词头a-
参考文献:
[1]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J].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2]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88.
[3]朱文旭.凉山彝族亲属称谓及其婚姻形态窥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
[4]许巧云,打西阿且.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90(06).
[5]吾冰沁.从亲属称谓词看潮汕地域文化[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8,37(4).
[6]王红霞.周至方言亲属称谓及其特点[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33(1).
[7]王昭节.彝族乌撒政权的制度结构特征[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一期第35卷(总第186期).
[8]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7.
[9]熊永红.称谓语的多维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0]马鑫国.彝族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