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与人的和谐发展

2019-05-13王玉霞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

王玉霞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的更高一层次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的人的精神需求的合理满足,因此本文从人的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对人的精神需求与人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人的精神需求对的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唤醒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加强对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的和谐发展;精神需求;合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7-0208-02

人的精神需求是人的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是否能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精神需求是否能得到合理满足和合理引导。这是因为:一是精神需求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精神需求也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要让精神需求在人的和谐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从社会的物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现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1 人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不懈追求和完善的永恒主题。要理解和掌握人的和谐发展,就要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的历史中去追寻。

1.1 人的和谐发展思想的历史追寻

有关和谐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国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中就有“天人合一”,其基本含义是“人物交融,主客浑一,人与自然融合。”[1]强调的是“人道”和“天道”的和谐协调关系。早在先秦时期提出的“和合论”,就是要是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追求的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王国维也曾把人自身的和谐,提高到人的精神追求上来,他认为:“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而求真、向善、爱美正是精神追求的三种模式,由此可见,王国维把人的精神追求看作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1.2 人的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是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人的自然本质是人存在的基础,而人的社会本质才是主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人的和谐发展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从内在元素看,人自身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即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另一个方面是从外在元素看,人与外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两种协调发展又都是动态的,是人在内外元素相互作用中不断趋于和谐的一种动态平衡。

首先,人的身心的和谐,主要是指人自身的内在因素与人的外在表现都能同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够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其次,人与客观外在元素的统一又包含这样两各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人作为个体,与整个社会的融合。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无数人的个体组成的,因此,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交往,相互关联,在不断磨合中寻求更好的生存状态。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人在追求发展中逐渐趋于和谐,同时,人又在和谐中突破,寻求新的发展。发展与和谐成为人的生存本质,因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的物质性身体的存在,更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

2 精神需求对人的和谐发展的作用

2.1 唤醒作用

人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作用,更需要人的内在动力作用。人的发展是内在元素与外在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固然重要,但没有内因,外因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人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其内在动因的“发展”。人的存在首要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而物质需求的实现正是人自主自觉地能动创造过程的结果,是人对现有的不满和否定,以及对更高追求和向往的触动,这就是人的發展的可能性的根源。正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才赋予不断更新的自我,从这个意义来讲,精神需求对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种促进和推动,形象一些来讲,就是“唤醒”,就是使人在现实的社会中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展示新的自我,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性地实现“和谐的我”。

人的精神需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从这点来看,人自身就有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建构的意识,这些精神力量不断地“唤醒”内在的自我,促使自我不但要重视自身的内在和谐,还要重视人自身与外部的和谐共处,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因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也才能使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才能更好地展示一个“全面的我”。

2.2 价值导向作用

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精神需求还充当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精神需求是指积极的、健康的、合理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是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方面包含着精神需求的基本内容。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者内容的协调发展,而求真、求善、求美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三个基本方面,它们揭示的也正是这三种关系,可见,精神需求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和谐发展。其次,精神需求的合理满足有助于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只有使一个人有了健全的人格,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造就一个和谐的个体,才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精神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无论从需求内容还是到层次质量,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新变化都引导着人们不断更新个体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个体自身在变化中不断调节以求“和谐”。

积极发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提高人的审美趣味,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增进人们的精神和谐感、幸福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3 加强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3.1 加强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的理想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强大的物质基础。他曾经明确地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恩格斯也指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才有可能,每个人全面发挥他们各个方面的才能才有可能,为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把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促使它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可能性。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因此,只有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大发展,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才能得以发展,并不断丰富。

现代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为精神需求提供了优越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社会文明的发展为精神需求的丰富发展奠定基础,生态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精神需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断加强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才能为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也才能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3.2 加强精神需求合理引导的政治保证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然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物质文明是中心,精神文明是先导,社会文明是主体,生态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

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还必须发展高度的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扩大民主,促进法制的完善,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和文化权益;能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精神需求和权利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在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创造实现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融合,既是人的内在素养的提升,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代,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让人的内在潜质得以有意识地挖掘与发挥,赋予了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机融合,才能使人们获得精神动力和文化活力,才能推动全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才能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也才能曾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自身的和谐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统一。而人的精神需求是这二者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自身因素的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才能凸显人的价值及人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豪良.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J].襄樊学院学报,2000(03):79-83.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
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
探究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特性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