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医学与人畜共患病
2019-05-13许文诺
许文诺
摘 要:近年来,人畜共患病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频发趋势,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人畜共患病疫情传播速度日益增快和波及范围逐渐增广的情况下,我们不由地提出一些疑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否应该进一步拉近?饲养宠物是否一定会患上人畜共患病?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又有哪些呢?近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以动物饲养为职业或兴趣的人们。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人畜共患病的现状,以及其传播途径从而告知群众应该如何预防人畜共患病。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7-0193-02
0 引言
动物与人相依相存,共同处于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我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才构建了和谐平稳的生态体系。而当动物疫情在人类中开始扩散传播,就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命。要与动物相处好,构建更好的“动物-人类”关系,就需要规避一些不正确的社会传言,如孕期与宠物待在一起一定会导致胎儿畸形等。因此,通过对动物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畜共患病更深刻和清醒的认识,才能找到与它们相处的最佳方法。
1 动物医学与人畜共患病概述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与人类蓄养的禽畜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30多种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由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和寄生虫为病原体引起[1]。这些人畜共患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统动物医学虽历史悠久且具有强大生命力,但较侧重于临床实践,在预防与防控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受先前医疗水平的限制和记载缺陷,未能完全记录许多未知疾病,并且对于已知疾病,如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鹦鹉热等也处于初步认知阶段。就目前而言,新的人畜共患病在不断被发现和证实,老的人畜共患病也再度肆虐,直接威脅着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环境,甚至对人类社会畜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造成阻力。因此,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全面控制和治疗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国际任务。
2 人畜共患病现状
目前人畜共患病按传染类型来分,可分为病毒、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病。已知种类250种左右,其中有89种是危害较大的,多以寄生虫病为主,通过动物和动物源性食品引发。国家为了专治人畜共患病,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兽医人员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目前而言,要做好系统的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还需要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2.1 人畜共患病的疫情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
随着各种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以及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畜共患病的种类日益增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化的人畜共患病。同时,伴随着物种多样性的产生,人畜共患病的多样性也日益明显,对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2 人们的防卫意识落后
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理念没有普及。在人们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中,特别是与流浪猫、流浪狗等未经过疫苗安全注射动物的相处过程中,人们由于对人畜共患病认知的缺乏,不懂得保护自己,任意与这些动物进行亲密接触;而流浪猫、流浪狗由于内心的保护意识较强,极容易对生人进行攻击,造成肢体上的损伤。或者是人们在与它们的接触过程中,通过呼吸道等方式感染动物身上的致病菌,进而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不仅是普通人,很多的动物养殖人员或者兽医从业人员,因为缺乏对人畜共患病的个人防护意识,也很容易将自己暴露在致病环境中,提高感染几率。因此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降低人畜共患病几率的重要条件。
2.3 疫苗的技术能力有限
由于人畜共患病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多,国家和人民对于畜产品的安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免疫制剂的效果并不明确,加上针对各个养殖场的免疫档案收集不全面,导致免疫物种机制和制度并不完善,疫苗的技术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畜产品的健康标准要求。
2.4 卫生监管机制不到位
随着市场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以及伴随着现代物流技术的日益进步,与落后的防治观念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落差。如对于牛羊等养殖中心和屠宰中心,很多屠宰场都存在着私宰和乱宰的现场,由于屠宰地点的隐蔽和屠宰数量不能计数,卫生监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监督,并且私宰乱宰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3 人畜共患病的常见传播途径
3.1 呼吸道传播
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逐渐上升,饲养宠物的人数量越来越多。它们能够陪伴主人,填补内心寂寞,对于女性来说,更有保护主人的作用。但由于在饲养过程中可能不注意卫生,动物排出的粪便未能及时处理或者是粪便中的一些病原体随空气夹杂尘土传播,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地滞留在空中。长时间的呆在这种密闭环境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人和动物都容易将病原体吸入体内而发生感染[2]。
3.2 消化道传播
主要通过食入被感染动物的组织、肉类和昆虫等,导致致病病菌进入人体消化道而发生感染。如果烹制食物的过程中,食物未完全煮熟,那么存在病原微生物,食用者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一旦感染病原体,轻者出现腹泻症状等,重者则会引起全身感染而导致丧失生命。
3.3 皮肤接触传播
主要有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如因被狗或猫抓伤等而感染或被狂犬病犬咬伤,看似轻微的抓伤,可能带来的是致命性伤害,狂犬病病毒透过真皮层进入血液,存在潜伏期,一旦发病,存活几率很低。
3.4 经节肢动物传播
如蚂蚁、螨虫、跳蚤、蟑螂等,通过叮咬人和动物将病原体带入皮肤内。这种传播途径相对难以预防,因此保持环境卫生和所饲养动物的卫生非常重要。
4 常见人畜共患病及其治疗
4.1 结核病
经呼吸道传播,主要由病畜传播,属于慢性传染病。发病可造成呼吸困难、频咳。绝大部分的结核病是需要通过规范的用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
4.2 狂犬病
狂犬病是经皮肤接触传播,属于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百分之百。病毒携带者可以是无症状的家犬,也可以是有发病症状的病犬,还可以是蝙蝠牛羊等动物。目前国内只有预防手段,暂无治愈案例[3]。
4.3 炭疽
由炭疽杆菌感染导致,属于急性传染病,主要造成皮肤坏死,毒血症症状,严重可伴发败血症。皮肤炭疽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能在2-3周内痊愈,病死率较低。
5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
5.1 注意环境卫生
如果是想要饲养宠物的人士或家畜的养殖人员,首先便应该保持环境的整洁,及时清理它们的排泄物,保持周边环境卫生,定期对房间内的环境进行消毒。同时尽量减少细菌的可传播途径,防治菌群的大量繁殖,打开门窗,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流通。如果是晴天,可以打开窗帘,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对房间进行杀菌。
5.2 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人畜共患病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警觉,之前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措施,比如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不过我国对于人畜共患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国家应该从立法的角度再次进行创新和修订相关的法律,在國家立法的层面上,再出台一些相关的应对策略,对牲畜的生产、养殖、运输等程序进行具体化的规定。此外,在一些基层的县市级地区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和落后的基层地区,要支持和加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所的建设,积极改善偏远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水平,积极引导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只有从立法的角度去重视这件事情,才能加深人民对于人畜共患病这一疾病的认知和重视。
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人畜共患病很多时候的发生,是由于国家对于动物疾病的不重视,使得基层兽医团队的人才少之又少。其次,加上人民群众对人畜共患病危害认识的缺乏,广大高考学子中愿意学兽医的人才占比数很小,所以导致了兽医人才紧缺,且质量层次不齐。所以,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兽医,积极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的兽医人才队伍,从底层的源头,增强对人畜共患病疾病的防控,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兽医基层服务医疗体系,壮大兽医人才队伍。
5.4 加大宣传力度
很多时候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是由于养殖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队伍对于人畜共患病认知的不足,不了解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等常识,导致在养殖过程和与动物接触过程中疾病的发生。所以应该要加大人畜共患病的宣传和普及力度。首先,地方卫生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培训和知识宣讲,使养殖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到人畜共患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和预防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从而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几率。第二,地方医疗部门应当具备人畜共患病的紧急救治能力,能够在发生感染的第一时间判断出感染的发生,从而及时就医,减少人员的伤亡。最后,地方防疫部门应当对养殖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加强检疫,提前注射疫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4]。
5.5 加强疫苗的科技创新水平
随着现在物种多样化和生活环境日益的恶劣,未知类型的人畜共患病越来越多,很多年前的疫苗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病种的多样化了,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多采集样本进行分析,从而促进新疫苗和新的检测试剂的开发,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新型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
6 结语
要构创人类与动物的良和谐发展关系,不仅需要人们不断增加对人畜共患病的认知能力和了解水平,更要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客观地认识人畜共患病。同时,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其传播途径,做好免疫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保障社会公共卫生的安全,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推动乡村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护益.谈谈人兽共患病与公共卫生安全[J].江西饲料,2009(3):27-28.
[2] 马玉臣.人畜共患病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3,24(4):59-61.
[3] 刘璐,朱宏儒,杨国静.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的流行及防控现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3).
[4] 汪晖,沈智,庞万勇.浅论与实验动物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与人畜共患病[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