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

2019-05-13朱蕊孙宏哲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尔沁民间故事蒙古族

朱蕊 孙宏哲

摘要: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作为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将其故事文本分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新的角度认识科尔沁蒙古族文化。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

所谓民间故事是指广大民众的创作取材于其社会生活,并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目前学界将民间故事的界定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1)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以及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多指广义的,故以下提及的民间故事为广义民间故事。

一、科尔沁蒙古族族源及地缘

科尔沁一词具有非常显著的蒙古族文化特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落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在《蒙古秘史》中将科尔沁一词译为“弓箭手”的意思,现今科尔沁作为地名,更为准确的是将其译为“射雕英雄的故乡”。据历史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分得的領地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包括今呼伦贝尔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的一部分。由于哈萨尔善骑射,又统领箭筒士,于是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科尔沁,后来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了多个蒙古族部落。到明代嘉靖年间,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4代子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由于同察哈尔、内喀尔喀等部的战争失败,在1425年避走于嫩江流域,将自己的部落命名为嫩科尔沁,以区别于他的同胞兄弟昆都仑代青所在的阿鲁科尔沁部。明朝末期,嫩科尔沁部与后金的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们建立了政治上的姻盟关系,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成为至尊的部落。因此在称呼上去掉了“嫩”字,直接称为科尔沁部,从此威名远扬,今科尔沁指的便是当时的嫩科尔沁部落。

从地理概念上划分,“今科尔沁覆盖了松辽平原西端,大致包括现通辽市、兴安盟以及赤峰市、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旗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广大地区。通辽市和兴安盟是科尔沁文化区的两个本体部分。”(2)本文根据地理优势及搜集的资料为基础,主要以通辽市的蒙古族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

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哪一片地域,其文化都不可能是单一文化。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在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转型,多元文化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多元文化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这也要求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发展的脚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在科尔沁的历史发展中,游牧经济时代以及农耕经济时代在科尔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与之相对应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长期以来,科尔沁蒙古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后来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原因,便进入了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方式。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地位日渐凸显,游牧文化的地位日渐边缘化。本章将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两个方面,进一步对科尔沁蒙古族故事文本进行阐释。

(一)游牧文化

科尔沁蒙古族的本土文化与蒙古族相同,同为游牧文化。科尔沁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不断的迁移、战争,才形成了其游牧的生活生产方式。

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他们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崇拜有一定的关系,蒙古族人民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生命,天地给予了他们一切。可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安定的生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不得不进行迁移,这也是造成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不断迁移的原因之一。例如在《霍林河的传说》中便这样描写到:从前有一对生活在科尔沁南部草原的夫妇,由于严重干旱,寸草不生,河水枯竭,以草为主要饲料的牛马将要饿死,到了万物生灵都无法活下去的地步。这对夫妇为了安身立命,只能再次套上他们的勒勒车向北方动身启程。这便是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他们会在迁移中挑选适宜居住,水草丰美的地方进行生活。

根据所搜集到的故事,提及马的故事就有35篇之多,其中有11篇故事的马是具有灵性、具有神性的马。马是蒙古族人民的朋友,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战马,蒙古族的五畜分别为马、驼、牛、绵羊及山羊,而马居于首位,马已经深深的烙印于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及生产生活中。他们将马视为具有神性的吉祥物,蒙古族人民认为马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金马驹的传说》中居住在双合尔山的牧民们挖了七口井,在金马驹喝了这七口井的水之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足食丰衣、农畜兴旺,并且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但是后来南蛮子闯入了此地,想把金马驹抓住,没有抓住金马驹的南蛮子将双合尔山的两块护神石挖走,并在山腰处建了十三层塔,从此之后金马驹再也没有出现。双合尔山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风调雨顺,牧民们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从此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对于马的情感是非常特别的,并且蒙古族人民认为有特殊花纹的马,或是纯白色的马是长生天派来的吉祥使者,为草原带来富饶、平安。

在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中,马还是草原人民的得力助手。如《黄骠马的故事》中,放牧女百合其其格家中有一只小黄骠马,与百合其其格寸步不离。一天百合其其格被王爷抢去做了舞女,惹怒王爷的其其格,被打的头破血流,关了起来。在睡梦中的其其格梦见黄骠马来救自己,等她醒来后黄骠马真的在自己眼前,并对其其格说:“我来救你了,什么都不用拿,只拿上你的篦子、木梳、镜子即可。”黄骠马在前面跑,王爷府上的府丁就在后面追,于是黄骠马用篦子放在自己的嘴里,后面便出现了一片大苇塘,又把梳子变成了一片大森林,把镜子变成了湖水。黄骠马变出的东西阻挡了府丁们的去路,黄骠马驮着其其格逃离了危险回到了家。与此类似的故事中,马都被赋予了神力,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帮助了其主人。这正是由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特殊信仰,我们才能在蒙古族的民间故事中看到多种多样被蒙古族人民神化的马形象。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如此重视马,其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蒙古族人民一直以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只有骑马才能实现与其它部落的交流,马对于蒙古族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功用。其次是由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崇拜,马崇拜是蒙古族人民自然崇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在马背上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在蒙古族人民的祭祀习俗中,通常会选用纯白的马作为祭品,而在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中一定会选一匹黄膘大骒马来表示对成吉思汗的敬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马是被赋予了神性的,是他们的保护神。

(二)农耕文化

清朝初年,已经开始有大量的难民和抗清义军涌入蒙古边区,带来了农耕文化,因此蒙古族人民由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转向农耕生活。此时,蒙古族人民大多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田地,并且普遍实现了定居生活。“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东北和内蒙古各地推行“新政”,假借“移民实边”的名义实行官垦。由此大量的汉人涌入科尔沁地区,农耕文化也随之进入科尔沁地区。”农耕文化的进入不仅促进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交融,更加强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马莲地的故事》中,讲述了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们用跳博的方式来邀请长生天,保佑马莲地,保佑这一方水土,祈祷五谷丰登、畜牧兴旺。“博”的全称为“科尔沁博”,科尔沁博是至今为止都保留着的一种宗教方式,它是蒙古萨满教的一个分支。这一点恰好体现出农耕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交融。

随着文化的相互交融,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关老爷下跪》中,着重讲述了住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牧民和农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于他们的冲突让关老爷都感到为难。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天地都不可调和的程度。虽然此故事的叙事存在着一定的夸张性,但也充分表达了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使在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牧民们仍然主动吸收农耕文化,这是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压制,使牧民的游牧区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使得他们不得不接收农耕文化。其二游牧文化下的游牧民族的物质资料是否丰富,完全取决于天时和地利,因此主动吸收农耕文化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可以使他们的物质資料得到保障。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文学都应具有同等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虽然故事内容有限,数量较少,但是,是通过一代代科尔沁蒙古族人民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珍贵文学作品。这些故事通过口承的方式,表达了当时科尔沁蒙古族大部分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非常值得我们揣摩的。不仅仅是蒙古族民间文学,通过对不同民族民间文学的探究,同样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民族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性,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与此同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必须去尊重不同民族其特有的文化。

注释:

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64页

董新国《对近代科尔沁文化的再认识》:54页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春林.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故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3]伊和白乙拉.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科尔沁区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4.

[4]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挖掘与传承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5]韩争艳.多元文化下的科尔沁小说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6]李凤斌.草原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波索德.科尔沁地名与地域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8]董新国.对近代科尔沁文化的再认识[J].实践,2008(08).

猜你喜欢

科尔沁民间故事蒙古族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科尔沁情
美丽的科尔沁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梦回科尔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