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活化石京西太平鼓
2019-05-13常江
常江
被誉为“民俗活化石”的京西太平鼓,是北京市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它更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日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清时期太平鼓的场面。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京西太平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翠琴。
提及京西太平鼓,还要追溯到200多年前,源自一种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传承人吕翠琴说:“以前鼓面是纸糊的,为了结实,还在背面用麻绳作衬,再涂上一层层的鳔胶,老鼓圈大多数是请村里铁匠拿铁条打的。现在的鼓是从乐器店定做的,鼓面是羊皮的。可是羊皮鼓没有纸皮鼓好听,早前只要一敲鼓点,就能响透半条街。这太平鼓唱的都是生活中的内容,比如:鲜花、绿草、古代圣贤……都在京西太平鼓的表演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有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它是探寻古代民俗的活化石。”
吕翠琴说:“我承续了母亲的技艺。回想六十年前的孩提时代,脑子里有的画面就是太平鼓,由妈妈带着和七大姑八大姨一有空闲就来上一段儿。就这样,凭着慢慢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一玩就是六十多年。”
吕翠琴在学习和传承京西太平鼓技艺之外积极地探寻京西怪村太平鼓文化的生存之道。她深知,当务之急是让青年一代了解并喜欢上太平鼓,这样才能让它传下去。吕翠琴说:“我们这一辈人喜欢太平鼓的主要原因在于运用的广泛,闲暇休息的时候可以自娱自乐,还能和小伙伴一起跳上一段。但是,每代人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我们这—代打太平鼓都打得很好,但是小孩是不是喜歡就很难说了。一种艺术要让它有生命力,就应该老少皆宣。所以,将京西太平鼓融入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延续和传承。”
作为京西太平鼓第2代传人的吕翠琴,现在人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担负着太平鼓课外教学的任务,用她的执着和技艺,让这珍贵的“民俗活化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