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

2019-05-13龚丝敏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龚丝敏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极具审美价值,其中意象组合的独特方式赋予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而意象又分为广义意象和狭义意象。广义意象指的是整首诗歌烘托出来的总意境,狭义意象指的是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译者对于这两种意象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作对原诗感情和效果的传达。本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试探究其译本中的意象再现情况。

【关键词】意象再现;广义意象;狭义意象;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中国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已提出“意象”一词概念,“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由此可见,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之久。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突显了意象在构成诗歌方面的重要性。对以汉语作为本族语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意象及其带来的美学享受或许并不难,但是把汉语诗歌译成英文诗歌时,译者既要考虑诗歌形式,译入语读者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又要尽量保留原诗歌的意象美,所以翻译诗歌并不那么容易,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是不可译的,作为译者,在保留诗歌形式等方面之外,还应力图探寻再现原诗意象的方式。

二、意象再现

意象再现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中需要贯穿始终的理念,一首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再现原文的意象。元曲作为诗歌的一个种类,其曲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意象,本文选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并从广义意象与狭义意象这两大概念出发,来进行探究。其原曲和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作品如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1: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w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译文2:    Tune: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許渊冲译)

译文3:Tun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Wayne.Schlepp译)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勾画了一幅羁旅荒郊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真切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孤寂愁苦之情,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作者在曲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意象群,前四句用十个名词性词组构成了十组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其中形容词“枯”“老”“昏”“古”“西”“瘦”的运用,自然地将作者的愁思寓于景物之中。

1.广义的意象再现。从以上对这首曲子的解析不难看出,作者创作此曲是因为看到了秋日黄昏萧肃的景象,所触发的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从以上三种译文看来,三者都是从把握原曲所传达的广义意象“独”入笔的。译文1采用的是散体译述法,译文风格自成一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大。译文2采用的是韵体法进行翻译,每一句的都由一个介词引出,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与原文风格韵律贴近,形式优美,音调和谐。译文3采用的是效仿意象法,由多个语词意象排列组成,以一种曲体译另一种曲体。所以从广义意象角度来说,三种翻译都能从总体上把握这首曲子想要借意象表达的情感,三种翻译似均可取。

2.狭义的意象再现。在解析解读原文意象时,可以采取回译的方法,通过对比就能清楚直观地看到译文对于原文意象再现的情况。

(1)枯藤老树昏鸦。基本上以上三个译文都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翻译出来了。译文1将其处理为:乌鸦盘旋在缠满枯藤的老树上 —— 一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句里译者将一句话翻译成了两个小句子,把“昏鸦”中的“昏”作为了一个时间状语。译文2将其处理为:被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飞来飞去的乌鸦,译者2的译者和译文1的译者一样,把乌鸦处理为句子的主语。与此不同的是,译文3将其处理为:干枯的藤蔓,老树,黄昏的乌鸦,译文形式上与原诗句相差无几,受意象诗派影响,译写成多个语词意象的排列。

在这句话的三个译文中,译文1和2通过“hovering”和“fly”两个动词,将诗句的画面场景动态化,译文3中则没有出现动词。三种翻译方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与原文进行对比时,没有很大的出入。

(2)小桥流水人家。此句中“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均得以译出,译文1将其处理为:一座小桥横跨在闪闪发光的小溪上,远处的河岸上,有一个漂亮的小村庄。在这里不难看出,译者在译文中加入了许多形容词,如“sparkling”“pretty”这样的含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用它们来形容小溪和村庄,所营造的意象与全曲想要营造的萧肃、孤寂的情感有所出入,所以译文1在这里的处理不是那么恰当。译文2将其处理为:村舍附近的一座小桥下有一条小溪。译文的处理将三个意象按空间构造串在了一起,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内容。译文3的处理方法还是以曲译曲,采用的仍是意象的排列,译者将其处理为:低桥,溪流,村落。

在这句话的三个译文中,笔者认为译文1的翻译还有待斟酌,翁先生在这句话的译文中所运用的形容词一方面与全文所要传达的广义意象有出入,另一方面译者过多的干预,可能使读者失去想象这些意象的空间。译文2和译文3在这句的处理上各有可以采纳的地方。

(3)古道西风瘦马。译文1将这句话处理为:但旅行者必须沿着这条古道走下去,西风唉叹,他瘦骨嶙峋的马呻吟。在此句翻译中,译者对原曲的顺序做了一定的调整,把“断肠人”作为了这句话的逻辑主语,未尝不可。译者在此处用了转折词“But”,也可能是想与前面描绘的“sparkling stream”和“pretty little village”意象形成一个对比,但是正如前面谈到的,原作者第二句话想要营造的意象应当是与第一句相同,所以“But”一词也可以不用。另外,整首曲子下来,整首曲子鲜有动词的使用,多为意象名词的排列,但这些名词的前面多有形容词的修饰,如这一句中的“断肠”,翁先生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把它表達出来。译文2将这句话处理为:在西风的古道上,一匹瘦马走着。许渊冲先生在这句话的处理上采用了和前面句子一样的翻译方法,通过他的描述,使整个画面更加清晰。译文3将这句话处理为: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话的翻译基本是与原文对应的。

在这句话的三个译文中,笔者认为三个译文都各有特色,译文1仍然是加入了译者自己的解读。译文2和译文3更加贴近原曲。

(4)夕阳西下。译文1将其处理为:朝着下沉的太阳艰难行进。这句话的译文也将其动态化,译为了“断肠人”朝着西下的夕阳走去。译文2将其处理为:夕阳朝西落下。在意义传达上这句译文与原曲最为接近。译文3将其处理为:太阳西移。在这里,译者没有指出是夕阳。

在这句话的三个译文中,译文2相比其它两个译本更准确地传达了意象。

(5)断肠人在天涯。译文1将其处理为:离家越来越远。联系译者上文所译可知译者说的还是“断肠人”离家越来越远。译文2将其处理为:离家越来越远的是心碎之人。译文3将其处理为:心碎之人在天际。

在这句话的三个译文中,笔者认为仍然是译文2更加贴近原文。较为准确地译出了“断肠人”以及“天涯”的含义。译文3在“天涯”一词的处理上似乎有些欠妥,译者将其直译为了“天的边缘”,而原句“天涯”想要表达的是流浪在外的意思。

三、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译文2和译文3的翻译更好地再现了原文意象。追求译文意象再现的过程也是追求译文审美再现的体现,所以在这一点上,译文3做得更好,Wayne.Schlepp 采用了以曲译曲的翻译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了最大程度上与原曲的对等。而译文1采取的散文体译法在形式上没有保留这首曲子的形式美,另一方面在意象的传达上似乎也不大准确。译文2采取的是韵体法,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曲押韵特征,译文也非常工整。在诗歌的翻译的翻译中是可取的,但是如许渊冲先生这首曲子的翻译一样,他为了达到押韵的效果,给译文加入了许多动词,同时译文给各意象之间加入了许多逻辑和方位上的关系,而这些在原文中是没有做具体描述的,一切都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因而通过比较,译文3更加准确恰当,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从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翻译诗歌时,如果想要展现原诗的意境效果,应当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语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索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4]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Wayne.Schlepp. San-chu: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0.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