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应做到多读勤写乐说
2019-05-13陶艳萍
语文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阅读的积累和表达的训练。“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就如雨果此言,阅读让我们学习有“有枝可依”,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基石。而我们平时语文学习中的交流、答题、写作其实就是表达。
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越发觉得学生胸无点墨,对作文唯恐避之不及,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书写的文字不雅观。如何走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底蕴积累不足、综合能力不佳的困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深入分析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素质化、趣味性的语文教学体系,力求让学生的语文学得更加轻松、快乐和高效。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勤写乐说,简而言之就是要在阅读和表达上下功夫。
一、勤上书山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实现信息积累与文学素养“双提升”。
许多教师深有感触,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词汇量不够丰富,翻来覆去总是有限的词汇、语句,显得单调、生涩,直接影响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间接影响分析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平时阅读量偏少。由于现在升学的压力,他们大量的时间被题海战术占据,从小就没有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仅有的阅读大多属于“应试阅读”“快餐阅读”,导致语文学习效率提升不快[1]。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着手尝试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首先,明确阅读目标要求。高一至高三,高中生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应分别不少于60万字、80万字和60万字,而阅读的课外书应优先选择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荐的中外名著篇目、优秀青少年期刊。课外阅读的书目也可以围绕教材上的相关专题进行筛选。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时,给学生挪威作家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等与故乡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可以从不从的角度感受何谓“乡关”,何来“乡情”,让课外阅读与课内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阅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前拟定个人阅读计划,将阅读量细化到每个月甚至每一周,以确保阅读活动与语文学习同频共振。其次,强化阅读技巧指导。高中生可供自主支配的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应当强化技巧指导,实现“保重点、保实用、保急需”的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合理运用详读研读、略读浏览等方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之后提炼出阅读成果,要么是精美的语段,要么是完美的构架,要么是高超的技巧,并进行摘记、整理,在读书笔记中积累形成读书成果。教师也可以撰写相关阅读篇目的导读案。如笔者曾撰写过《巴黎圣母院》的导读案,笔者从学情分析、名家支招、读写方式、文本版本入手,再从美丑对照原则的角度举例详解该作品,最后辅以迁移训练。类似的导读案可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高效地阅读文学作品。另外,注重阅读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经验、展示读书成果。例如高一高二时每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畅谈提高阅读成效的体会,每月组织一次读书笔记展览,集体观摩并学习借鉴,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中培养了阅读习惯,增加了知识积累,同时提升了文学底蕴,为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二、苦下笔海
引导学生“勤写”,在写中汲取精华、陶冶性情,实现写作技巧与书写水平“双提升”。
现在高中生的作文,缺乏生活真实感与新意是通病,并且书写也难以达到美观的效果。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能看到扎堆的“父母雨中送伞”、“中考失利”题材和随处可见的流水账。学生总到写作时方恨素材少,方悔没提高写作技巧。其实这一现象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安排的作文教学课时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内作文训练,则难以较快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笔者针对施策,开展探索,加快“写”的训练频率,加大指导力度,以期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鼓励学生多仿写借鉴。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讨论和提炼文章的间架结构、写作手法,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成果,并有效迁移到作文学习与训练之中。笔者在《拿来主义》的新课结束后,给出了一个论点“沉默不是金”,让学生模仿文中用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写两个论证论点的段落,力求让学生的议论段落不再只有单调的举例论证。笔者认为每一学期安排2到3篇教材课文仿写,可以在帮助学生在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内化吸收了课文的创作精华。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文本框架、藝术手法等分析和感悟,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每学期也安排2-3篇课外读物仿写,实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周国平的《风中的纸屑》时就让学生注意书中的标题、说理方法、语言特点。课后让学生尝试写随笔性的哲理散文,力求标题能多人眼球且把观点直接放在标题中,而说理举重若轻,平易中多见些许理趣,文字不需要华美,但要饱含情感。其次,指导学生多描写生活。仿写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表达,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有了大量的阅读、感悟和借鉴作为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视角、锤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2]。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寻找创作的“题眼”,抓住大家感兴趣的热点,运用巧妙的构思并融入高超的技法、精准的词汇,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专题训练,精彩地描写生活,提高自主创作水平。另外,要求学生多书写冶情。写得一手好字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规范书写、美观书写作为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面,平时教学中对学生书写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强化书写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指导,布置适量书写训练任务,同步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如笔者在教授文言或者诗词新课时,会查找有无名家书写的楷体或行体范本,有的话印制让学生临摹,预习或复习课文同时又能练习书写,一举两得。
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仿写、多创作、多练字,让学生在高频率的写作中练就敏锐的目光、精巧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以及较强的学以致用能力和汉字书写水平,能够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发挥极其重要的支撑。
三、乐开“金口”
引导学生“乐说”,在说中缜密思维、凝练词汇,实现理解能力与表达方式“双提升”。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方面。平时的答题与写作是属于书面表达,这部分我们语文老师都是相当重视的。但是,口头部分的表达,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口头语言表达可以将一个人的观察、思考、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也存在着重“文”轻“语”的问题。部分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习惯于沉默,蜷缩于角落,与教师互动不热烈,一方面和学生自己表达能力欠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教师的启发引导不到位。
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着手,循循诱导学生“开金口”“说玉言”,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素养提升。首先在课堂互动中引导“多讲”。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学生探究为主,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民主讨论,形成小组集体学习成果之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报、补充、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多让学生讲,活跃学生思维,增加词汇锤炼,以教学模式的转变倒逼学生深度思考、主动表达[3]。其次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鼓励“畅言”。语文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并将表达能力训练融入其中。例如笔者曾开展的“1分钟口头小作文”训练、热点话题即兴演讲等,都不规定条条框框,旨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笔者也尝试弄过小型辩论赛,规定主题,但不提前布置,让学生当场准备,虽然辩论过程无精彩可言,但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场表达能力。在这些类型的表达训练中,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另外在专题训练中坚持“细说”。为了实现对語文课堂的延续补充,针对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专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例如开展现场写生、校外采风、人物专访等活动,鼓励学生带着目标开展观察,独立构思进行表述,同学之间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提升,让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课内外以及各种专题活动中表述表达,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从“不敢说、不想说”到“争着说、懂得说”,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提升。
综上所税,面对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些困境,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思考、找准症结、针对施策,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契机,让高中生语文学习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高传斌.浅谈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年第01月11.
[2]徐晓玲.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分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年第12月03.
[3]张朝晖.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育(文摘版).2016年第07月34.
陶艳萍,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