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模式下导学案设计
2019-05-13张官福
在“三模块”教学模式下,将《藤野先生》按照“明确目标、级发动机,学习新课、形成定义,解决问题、展开思辨”三个板块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求知,思辨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设计架构)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被选编在人教版(2017年教育部审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深沉含蓄地阐释了自己思想变化的历程。理解鲁迅先生的救国思想,体会鲁迅散文语言的魅力,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两课时 备课人:张官福 磨课人:课题研究成员及语文教师
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自学目标]
1.你会读、会辨析使用课文下面注释中带拼音和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吗?
2.本文作者鲁迅的相关信息你记熟了吗?
3.自读课文,你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吗?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本文大概内容吗?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重難点)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重难点)
(这一模块的设计采纳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独特教学法讥讽,让学生明确自己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自我质疑。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对话、质疑、创设情境、自学检查等手段鼓励、刺激学生求知的动机,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目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自学检查]
1.字词音形
挟(xié) 绯(fēi)红 宛(wǎn)如 畸(jī)形 杳(yǎo)无消息
解剖(pōu) 瞥见(piē) 抑(yì) 诘(jié)责 深恶(wù)痛疾
(由于受地域语言和农村学校普通话交流简单的影响,学生始终不能标准拼读汉字的读音。因此,教师通过课前检查的方式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时,将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且易混淆的字、音进行辨析纠错,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挟”“诘”“恶”“剖”“抑”等字音的订正、字形的对比辨析,对“杳无消息”“瞥见”“深恶痛疾”等词的理解。)
2.作者及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他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为国为民的思想情怀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教师教会学生通过要点即:名、头衔、代表作、重要贡献、评价等来识记。让学生明白了解创作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
3.文意概说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具体写了四件典型的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文章又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抓住其外形打扮和言行,很能反应他们的精神状态;文章还写了一些不同的日本人(仙台优待我的日本人、“爱国青年”),从另一侧面反映不同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在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意识的促使下,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是理解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教师辅导学生学会把握重点句段、文章要素等方法概括文意的方法,并在反复的自主学习中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的技能。例如:要素法:时间、地点和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人物事件是关键,加以评价即完成。)
学习新课、形成定义
一、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1.阅读重点段落,品析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意在把握课文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热情、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行文线索。
(这篇课文比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引导学生梳理文段间的内在联系,意在让学生明晰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下的爱国之情这条重要的暗线。)
3.文章是如何体现鲁迅先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经历的?
(引导学生把握鲁迅思想情感变化历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抱负→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麻木不仁”→“爱国青年”的蔑视→心灵刺激后“弃医从文”→缅怀藤野先生→增强救国斗争的思想勇气。)
4.如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与事件结合,理解、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沉的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作者渡海求医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更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是,清国留学生的“赏樱花”“学跳舞”“看电影”等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也让他认识到救国应首先医治国人麻醉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这是一个有志青年应该做的人生选择,那就是把个人的人生选择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他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是借此来表达自己救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