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5-13罗晶
罗晶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是学生接触外语的初级阶段,由于语言环境、中文母语等因素,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极为明显。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结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拟从教师自身水平、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情境、家校沟通机制四个方面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从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改进策略,使学生树立学习外语的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英语;应用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
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着重关注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更加关注人类积极的力量和向上的品质。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评价往往忽视对学生积极品质力量的引导,教师也总是习惯对已出现问题的问题学生进行纠正与教导。2012年,“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已经被编入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提上日程,正在逐步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也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力量。结合中国学生学习现状和特征,官群、孟万金通过对全国10万中小学生进行研究,编制出了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包括六大维度15项积极品质。认知维度包括创造力和求知力,意志维度包括真诚和执着品质,情感维度包括爱和友善品质,利群维度包括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律己维度包括宽容、谦虚和持重品质,超越维度包括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这六大维度相较于美国心理学家归纳的六大美德,更具备心理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已将英语作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同时又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指导意见中指出小学英语目的应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兼具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但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又因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日常攀比心理等因素,小学英语教学已日渐偏离指导意见的初衷。我在带领小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周的过程中,对三所见习小学英语课堂进行实地考察,以教学评价为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对科学的教学评价缺乏认识,承担班级课。程多、授课年级跨度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忽视课堂评价用语的使用及作用;以我校学生所在見习学校为例,见习学校处在县城,英语教师数量都在3-4名之间,年龄层的分布为35岁以上从中师毕业的教师占英语教师队伍的一半。这类型的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能很好地处理教材知识重难点,但对于课堂教学评价作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还不太理解。每所小学的专职英语教师较少,一些英语教师需同时担任两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学生学情的不同难免会让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因材施教。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师评价有正向相关性。目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枯燥单一,评价语乏善可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针对性;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缺乏时效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评价主体固化,教师喧宾夺主,整堂课教师的评价占据主体地位,教师的个人主观色彩影响客观评价,导致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外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家校沟通机制不畅。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拓展到课外,课程内也几乎没有安排能使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内的活动,这也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所知甚少的情况下,随意指责孩子的功课。同时家长的某些不良教养方式也使得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压制,无法发展。
三、小学英语学科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对策研究
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单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责任,还需要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课堂是一门相对活跃的课程,而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师生了解教和学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也能有提高和改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提升,教学评价体制的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逐步改革,也需要家校协同配合完成。
1.教师自身方面,需要重视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强化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积极品质去帮助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研究表明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积极性呈现正相关性。“高水平的心理老师总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自信、快乐和成就感,而水平不高的心理老师反而会给学生增添更多的挫折感、失败感”。教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时长限制,每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有动力去关心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在教学评价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2.课堂评价方面,创新课堂评价机制,以生为本,学会分。层次分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优化教学评价用语,做出客观评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收到评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习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评价作为学生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教学环节,往往被教师省略,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差异时常被教师忽略,课堂上经常出现消极评价、无评价现象。英语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学生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认知品质等的全面发展,这才是设置教学评价环节的必要。课堂评价要紧扣三大原则“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全面性原则 ”。课堂评价的优劣不能以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技能与否作为评判标准。在完成小学阶段英语学习后,需要契合课程标准中明确的二级要求,即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的目标。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分层次评价,在不同层次学生中都注重激励性评价,针对学生学情的差异提出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建立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克服学习畏难心理。
3.教学模式方面,要逐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生活教学语境,利用教材内容中隐含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相应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做了如下要求:(1)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2)遇到困难大胆求助。勇敢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这一类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生探知新知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Shopping单元时,学生对购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此时便需要教师针对本单元的主题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型购物商场,每位学生必须创造一样商品,然后由学生自己探寻本节课的知识点。对于商品的选择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学生是否能克服困难主动向家长、向老师寻求帮助,继而完成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契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新知的呈现,主动探寻到课堂重难点,这样使部分学生对望而却步的英语课堂建立起信心,克服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喜爱上英语。
4.家校合作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切实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完善课后评价联络机制,家校联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由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地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也绝非教师能单独完成的任务,家校合作联动共同为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助力。“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亲子关系,进而影响者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以英语学科为例,部分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英语是小学生语数主科之外的副课,不需要引起太大的重视;还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学生完成英语家庭作业或者陪同孩子完成课外任务,对孩子的问题选择消极应对,导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认知、情感品质难以得到发展。家校联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对学生的评价中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My Weekend Plan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需要家长一起参与到孩子周末计划的制定中来。同时家长还需要针对自己与孩子共同完成课后任务的情况,做出详细评价及时反馈到家校联络群中。这样一来,家长既对孩子的学习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促使家长不得不陪伴孩子探索新知识、发掘问题、解决问题,且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馈与评价。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会使孩子利群品质中的合作力得到充分的促进。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非母语,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中文母语的影响等因素,再加上小学生年纪尚小,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在学习的起步阶段,注意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并不是单个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只有在以学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辅线,把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做好家长与学校的桥梁沟通作用,才能共同促進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发展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张冲.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2]蔡伟林.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学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64-16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41-44.
[5]马晓亮.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2):28-32.
[6]王雁,赵静.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5(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