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内外勾连的有效途径

2019-05-13王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春联对联课外阅读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而大量的读写需要在课外进行。“大语文”理念下,学生的课内知识需要“链接”到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思维需要延伸到生活思维,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落实到课外活动中去。目前的语文课上,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布置相关的同类阅读任务给学生,比如学了《武松打虎》让学生去读读《水浒》,读了《赤壁之战》让学生去读读《三国》,由于这种“链接”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简单式的关联,缺乏学法、思维、情感、兴趣、动机方面的内在心理联系,使得此类所谓的“课外阅读任务”并不能产生多大实际教学价值,结果只能沦为一种“美丽的摆设”。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勾连,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追随阅读教学的真实价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点击文本的内容,链接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了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笔者认为向课前拓展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有效办法。比如有的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外的文本材料作铺垫,让学生先补一补知识视野的不足,通过“软着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

如在教学《航天飞机》一课前,考虑到航天飞机是介于普通飞机与火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飞行器,于是教师找了两则通俗易懂的资料:一则是关于飞机与火箭的图片与功能简介,另一则是反映建国后我国科学家在天文方面的重要建树。并在后边设计了一些阅读作业。作业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关于天文知识的提问思考,另一块是生字生词。其实这些生字生词很多就是《航天飞机》的生字生词,这等于是让学生换一个形式预习了新课文的字词。通过课前完成阅读作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自学了不少字词,这样就为《航天飞机》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教学时就减少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点击文本的含义,链接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本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但是学生具体能走到哪儿,走得多远,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哪个词说明水是没有形状的?

生:或方或长。

师:或A或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生:或长或短;或弯或直;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师:古代诗人有一些句子写得特别巧妙,(古筝曲响起,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请看这一句,哪个词告诉这里的水是方的?

生:方塘。

師:对!(音乐又起,老师又补充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水也可能是长的。

生:长江。

师:这就是水的温柔与和顺。(说完又补充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还补充刘禹锡的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曲。同时配合画面与音乐)

师:水流时而是弯的,时而又是直的,时而是长的,时而又变成方的了,这就是它的“有情意”,请大家圈出这个词。

这里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解读“有情意”三个字,可谓动足了脑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既有声音的气氛烘托,又有画面的意蕴表达,还有对文本的拓展阅读,使得学生的思维既有广度又非常有深度。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点击文本的文体,链接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作品总是以一定的体裁形式来展现,如童话、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等,以此为主线进行勾连,可以加强对特殊文学形式的感悟与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在教学《开天辟地》快下课的时候,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回顾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课外阅读。

师:(板书:神力辟天地,身躯化万物。)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面对高远的天空与广阔的大地,不免会猜想这天与地是从哪里来的,最终人们凭借自己的美好愿望与丰富联想描绘出了这么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种故事我们叫做神话。每一个神话故事都表达曲折动人的离奇传说,故事都带有夸张的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先人的想象力与智慧。同学们知道我们古代还有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1: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生2:宝莲灯、白蛇传、西游记……

生3:水浒传、红楼梦……

生4:不对,《水浒传》与《红楼梦》都不是神话,因为没有神。

师:是啊,那怎么样的故事属于神话呢?

生:要有神,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不太可能,故事比较有趣的哪种。

师:同学们,让我们课后一起去阅读更多有趣的神话故事,感谢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文化遗产的魅力吧!

四、点击文本的写法,链接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内容上的基本落脚点,教师通过挖掘同类素材,引导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知识拓展,实现学法的融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比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让学生分别在课前、课中自主学习了七、八篇关于树的其它文章——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银杏》、林清玄的《家有香椿树》、丰子恺的《杨柳》、张克奇的《两棵古树》、陶铸《松树的风格》……这时的拓展不是就树谈树,而是让学生看到的是树,想到的是树的不同品格,谈到的则是树背后的人,使学生学会“读物思人”、睹物思人,品味人格化的写作手法。这样的拓展式勾连包含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点击文本的情感,链接学生的阅读体验

只有唤起情感共鸣,才能让阅读的兴趣扎根于一个人的心底。教师要着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让阅读打开学生的心扉,并以此为触发点,引导并点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掌声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深化阅读——

师:学到这儿,大家应该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大家想想文章中的掌声是不是仅仅指鼓掌的声音呢?

生1:不是的,是大家用掌声让小英走出了胆小自卑的阴影,变得乐观开朗,生活充满阳光。

生2:掌声包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鼓励,肯定,是对他人的赞许,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好的表现。

师:是啊,我们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特别是在遇到挫折与不幸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来自别人的掌声,当然我们自己也应该学会给他人以真诚的掌声。

师:(出示阅读材料《手》)请大家默读这篇文章,你看看在这个故事中的小男孩他要感谢的是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让你受到精神鼓舞的文章,请大家下节课带来一起分享吧,每人至少提供一篇,我们到时评一评,谁讲得最好。

这一段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领悟、体验了文本的情感因素,而且及时拓展到课外阅读材料深化同类体验,然后借此布置任務,期待下节课交流讨论。

六、点击文本的语言,链接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的外延应与生活相同。课内阅读应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阅读活动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互相映照,相辅相成。如在教学《春联》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写的春联,并由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

生1:我编的春联是“春风化雨春满人间,游山玩水观察世界”。

师:写得还不错,前半句写世界的美丽可爱,后半句则写人的快乐活动,很有水平,不过对仗可以再工整一些,谁能帮他修改一下。

生2:春风春雨春满人间,游山游水游遍世界。

师:更不错了,春字与游字都对上了,而且有三组,谁能写得更好呢?

生3:老师,游山游水这个词不太好,现在我都说“游山玩水”,但“游山玩水”往往是指一个人不务正业,所以我改为:“春风春雨春满人间,观山观水观察世界。”这样就指我们可以利用春节的大好时光,好好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很好!既赞美了美好的春节,又表达了想去看世界,接受新知识的想法,说得太好了!还有新的对联吗?

生4:吃肯德基读《三国演义》,学计算机游九州大地。

师:哈哈,爱吃爱学爱玩,好对联啊,不过这个好像是“生活联”,不是春联了,这些事也可以在国庆节做,是吧?大家知道除了春联,我们在生活中还见得过些对联形式?

生5:有生日联、寿联,还有挽联。

生6:对,还有买了新房子也可以挂上对联。

师:还有名胜古迹的对联也特别多,大家不妨去把它们拍照下来,给大家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出一期关于对联的小报展,要求如下。(教师出示小报要求:四人一组,每组编一张A4纸大小的小报;报纸的版块包括“赏对联”“读对联”与“写对联”三大块,具体版面的称呼大家可以另取,报头也可以个性化设计;全报在1500字左右,照片与图可以打印也可以画,但文字必须手写。)

教师以学生撰写的春联为引子,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再通过编小报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课内外的有效勾连需要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指导阅读方法,丰富学习体验,培养文学素养,每一次的勾连仅仅只是阅读教学某一个维度的历练与提升,但这种提升由于落脚点很“细小”使得训练面极其“精准”,由于其训练的“精准”而使得效果极为“稳固”。当然,广义的阅读还包括对文本以外的艺术形式的解读,甚至包括对生活现象,社会变化的观察与分析,所以课内外勾连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能最终走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妙境界,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王瑾,浙江省绍兴市培新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春联对联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