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思维的写作教学策略
2019-05-13杨显慧
写作教学中,关联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写作素养的目标之一。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写作中关联性思维的培养。以下三种策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以一堂写作课为例,具体阐述在写作任务设计中,如何运用这些策略。
一、情境策略
情境策略是指,我们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激起学生对写作任务本身的兴趣,将学生置于有感、想说、想些的心境中去。如何根据有关知识设计合理的写作训练步骤,这是写作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情境是关键。也就是说,让学生进入到“我要写”的心理状态中去。如笔者的这堂关联性写作课程中,在第一个写作任务的环节中,请学生写出4—6个词语,要求:其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可以用来描写你记忆中的某个事物。比如:操场、银杏树、好吃的甜点……这样的一种策略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生活现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性因素,写作的素材应当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写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写作困难,很可能与认知超出本身负荷有关。因此,在写作课的任务设计中,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是更好地完成写作目标的重要步骤。
二、勾连策略
勾连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设计写作任务,使学生将身边的人、事、物、景等发生联想或关系。
如笔者设计的第二个写作任务如下:
写下你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要求:这句话可以是有意义的,如老师——要认真学习呀。也可以是看上去不要紧的,如妈妈——还不快点,上学要迟到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第二个写作任务是第一个写作任务的思维衍生。由词语到句子,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三个和第四个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3)
描述一种你曾经尝过的味道。要求:描述这种味道以及它的特点,甜的、酸的、浓烈的,淡雅的……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写作任务4)
描写你所爱的人的某个动作。
要求:有具体的描写,不超过6句话。如:老师轻轻抚摸我的脑袋。
以上三个写作任务分别从听觉、味觉、触觉的角度进行设计,旨在立体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建立起多方位的网线状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五个写作任务,如下:
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找出这四张卡片的关联,进行排列,把它们写成一个故事。
要求:主题明确,关联清晰。
勾连策略的采用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1.定点要准
每个写作任务设计的定位要准确,清晰,每一个写作任务希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思维训练,在写作任务设计时,教师需要精准定位的。关联思维的写作课堂,定点是关键,引导学生找寻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发掘写作的素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定点清晰,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定点的微化,着眼于切实可操作的来自于学生认知和能力范围内的写作要求及目标。如笔者上述的四个写作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筛选、记忆及整合思维。
2.向度要广
多元写作是写作教学中打开学生思维的需要,更是关联性思维写作的需要。因此,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多角度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建构起不同场景、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找寻以学生为圆心、以生活经验为半径的写作场的丰厚度和关联的密集度,是激活学生关联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文中的这堂写作课中,第2、3、4这三个写作设计任务,分别从听觉、味觉、触觉三个角度,立体地建构起学生的寫作层次圈,是教师提供的写作支架的一个重要基点,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粗疏走向缜密,从浅薄走向深刻,从单一走向立体。
3.意蕴要深
每个写作任务背后承载的意蕴要深刻,无论是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子的呈现,力求实现“一字立骨”“一句经纬”,在设计这种关联性写作时,选择与主题表现紧密关联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力求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避免散漫芜杂的不足,以关键字词经纬全篇,设计意图旨在激活、挖掘和表现意蕴。以这堂写作课为例,四个写作任务或以词语,或以关键句来实现每个写作任务的中心意图,对学生最终的意蕴表现进行引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培养关联性思维的写作课堂,每个写作任务的设计不是割裂的,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是互补的,也可以是递进的,还可以是对立统一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写作范围并建立一定的思维联系。
三、微化策略
微化策略是指在写作任务的设计中,给学生搭建细致而微的支架,支架搭建的点要从小处着手,从写作的知识和能力入手,从写作过程入手,从学生现有的写作认知程度入手。微化策略具体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写作目标的微化
写作目标的制定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展开,例如针对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写作素材匮乏,难以从生活学习中积累相关材料这一现象,笔者将这堂课的写作目标定为“发现细节中的联系,建构写作中的关联性思维”这一写作目标。又如七年级的关联性思维写作目标可以如下。
2.写作支架的微化
支架是指给学生搭建的写作平台,也就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任务的方式和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认知能力,进行定向和定级的支架。如这堂写作课中的五个写作任务,以记忆、触觉、味觉、听觉等五个方面给学生搭建多层支架,帮助他们从具体的生活经验提炼写作素材,并建立线状联系。当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建构时,教师可以再搭建更高一级的支架,如这堂课最后的一个写作任务,即要求学生找出前四个写作任务的关联,并把它串联成一个有主题的故事。支架的搭建要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写作过程的微化
将关联性写作思维的养成分化成由浅入深的几个步骤进行,尤其在重要的环节放慢写作的脚步,尽可能细化。这个“怎样”的训练就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将写作训练设计为学生能够做并且愿意做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获得写作技能。因此,将写作过程根据每个阶段的写作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7.
杨显慧,浙江省宁波市庄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