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就是人文精神的滋润

2019-05-13李玉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课文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少要明确两方面问题:一是,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是应有之义。学科性质如此,决定教学任务自当如此;二是,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诚如课标所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由是亦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虽其途径种种,方式很多,但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

一、人文精神教育与阅读教学的契合

1.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广义的,主指人道主义精神,即追求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生活过程中的尊严与幸福;狭义的,则指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关注。二者合一,即关注人——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体现在一篇篇精挑细选的课文中,显露无疑。毕竟,每一篇课文,在看似静止的文字或文段之后,都蕴含着作者所力求表达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用这些内容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形成、规范其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基本秩序,自然也就会成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本,并会达成学生的语文学习在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沟通之外的更为重要的目的——“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2.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选择阅读教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与语文教育的语言教育核心相关,学生在语言学习——其实是对母语的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学习以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即如课标所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当如此。第二,阅读教学通过课文文本来进行,而课文文本中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观点主旨、审美情趣等不会太过于直白表露,需要师生在与文本构建对话的过程中来“理”——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解”——解读文本背后的主旨意蕴。这就会促使学生在与文本构建对话过程中,感悟精神、提高认识、升华境界。

3.人文精神与阅读教学的契合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找到二者间的契合点是重要前提。为此,深入研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导向是首要点。如教学《散步》(莫怀戚),就要抓住在祖孙三代人的亲情下所凸显的、个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教学《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就要抓住“活着的价值”关键词下所凸显出的、对“活着的意义”的追寻;而教学《诫子书》(诸葛亮),则要关注文本在“修身治学”的理念下,对“淡泊宁静”价值的强调了。其次,由作为语文课程主体部分的师生双方,来共同构筑有效的交流平台,则会成为成功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表达等怀抱爱护、包容、真诚之心,学生的思考才会深入、角度才会创新、表达才会流畅;同时,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到教师的认知,进而影响、促进师生间的共同成长。

二、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1.情感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教育作为其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人文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读者对所阅读文本的主观态度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关注了人文精神在学生头脑中所产生的影响。是故,教师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情感——是必要的,即如刘勰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教学《秋天的怀念》,结合单元教学主题“人间自有真情在”,就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史铁生隐藏在课文中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对活着的意义的深入解读。感受到了这一层,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才会是成功的、饱含正能量的。

2.思想教育

語文课标对阅读教学所设置的总目标中,有一点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去“丰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无疑是重要一环。做到这一点,就教师来说,因明确到认识到“文以载道”,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与任务的道理,而去发现课文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重要前提;就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深入理解隐藏在文本文字后面的思想教育内容的价值,发现其思维的亮光和智慧的魅力,则是课文阅读的重大收获。譬如教学《种树的牧羊人》,就应认识到其主题的双向性,即环保角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与义务,与人的角度的对人类面对自身责任的勇于担当精神的赞美。而如教学《谈生命》,则就需要正确认知“痛苦与快乐的相生相成”生命观了。

3.审美教育

课标所列阅读教学总目标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即是审美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较高层次。将之纳入阅读教学,主要是因为阅读文本中饱含有大量美的事物和形象,深入感知、理解、鉴赏它们会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眼光面对生活、面对自身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譬如教学《雨的四季》,引领学生从自然形态的雨入手,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手段,来感知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精神的雨,来品味雨被赋予的象征意义的底蕴,就会引发学生对于雨的精神内核的思考,其思考可达成的深度自然也就会成为学生审美情趣的一大映照。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与方法

1.培育人文精神的策略

(1)深入阅读,感受文本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无疑都是精品与经典。但也正是这一点,在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即怎样去发现隐含其中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来辅助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而影响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与教学目标达成。如教学《孤独之旅》,从小说角度,怎样去理解“杜小康”的人物形象、走进他的心灵、分享他的孤独、感受他的勇敢,如若缺乏类似生活经历或经验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选择其中贴近课文内容之一种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又如教学《论语八则》,由于文本久远,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就应对《论语》的创作背景做必要介绍并结合生活中实例来做语句含义的解释工作。这样,学生的认识才会到位、理解才会深刻。

(2)在综合性阅读活动中触动心灵

语文教材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多设有阅读的任务,如“有朋自远方来”中即要求学生搜集“朱光潜的《谈交友》、培根的《论友谊》等”并进行“研读”,以及“联系自己的交友经历,讨论、交流各自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说说你的观点”。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隐含其中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有关人文精神建设的内容和机会,进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这种活动,也可以结合日常教学来进行。如教学完《女娲造人》,结合课后“阅读提示”中的要求,在探究“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过程中,适当引导思考,就极易引发学生对自身文化之源的深入反思,这对于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大有裨益。

2.培育人文精神的方法

(1)创设情境,凸显内容

与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提供学生认知背景的辅助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凸显和发掘课文中人文精神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向。如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不用说部分学生缺乏类似生活经验的情形,单就教学活动开展是在学年初,秋日初始之际,单靠学生的想象就很难完全再现春日或冬日场景。为此,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课件播放形式,来唤醒或提供学生有关课文所写景色的认知,进而感受蕴含其中的美感。

(2)分析内容,体察内省

学生的课文阅读,读的是语言以及隐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显然,在知识之外,教师是没有办法硬性地把课文内的思想、情感、观点等强加到学生头脑中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只是一种必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内省,或曰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认知。如教学《春》时,就应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经历了一冬的“一片枯寂”的视野禁锢后,看到春色、春景、春风、春雨等的期盼和喜悦,进而再“身临其境”来感受文中作者所发出的对春的热切盼望、反复吟咏。

(3)平等对话,沟通交流

课标讲“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交流是必需的。唯有平等,师生间才能够探究合作,才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领略课文中独特的人文体验。譬如教学《杨修之死》,引导学生讨论杨修的死因,是否因其妄自尊大、不识时务,亦或曹操的疑慮深重、杀鸡骇猴,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情;或者,学生会引经据典,如《三国志》之记载,则更加深入到学术素养培养的境界了;同时,这种对话,也有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与目标、维护人格尊严与独立、明辨善恶美丑与培养高尚情操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惟其实践之路,绝非一日之功,故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当下的课堂教学做起,点滴发力,持之日久,定能用语文教师之心血浇灌出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盎然群葩。

李玉姣,河北省大名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