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
2019-05-13徐晨光
徐晨光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最不能少的就是学习的兴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这也是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的基本要求。罗曼·罗兰说:“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恼、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涉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识了。”书读多了,自然就少了市侩气,多了书卷气;少了俗气,多了雅气;少了媚气,多了骨气;少了霸气,多了和气。如果把时间消磨在应酬中,耗费在餐桌上,虚度在闲聊里,就不会有高尚品德和操守。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在学习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思想境界就会提高,生活情趣就会健康,精神追求就会高尚。做有兴趣的事,累也不累;做没有兴趣的事,不累也累。因此,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来培养,当作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摒弃懈怠之心、功利之念、浮躁之气,彻底根除“学习没有兴趣”“兴趣不在学习”的现象。通过兴趣的提高,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努力形成主动学习、竞相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
在问题中发现兴趣。做学问就像挤公共汽车一样,刚挤上车时,感觉车上满满的,但挤到中间一看,车里还是空空的。学知识也是这样,刚刚接触到某一方面知识的时候,也许感觉到已经够了,但真正钻进去,才感觉到离知识还有很远。现在人们不是没有学习,而是不同的人在学习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曾经两个人到国外学习进修,一个人回来后感觉到收获满满,另一个人却感到毫无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带着问题出国,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掌握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后者毫无准备地去学习,学习没有针对性,也没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诗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的时候,他的导师是个数学家,爱因斯坦问导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的领域和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怎样才能作出杰出的贡献?导师当时没有回答。过了几天,导师兴奋地把爱因斯坦找过来,说找到答案了。于是,他们一起朝一个建筑工地走去,直接奔向了尚未干的水泥路面。爱因斯坦问道:“老师,你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导师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和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你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了的、被无数脚步涉足了的地方你别想踩出脚印。”这就是讲,在学习中要善于找准领域和学习方法。
在博学中强化兴趣。据有关资料统计,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的速度是80~90年翻一番;到了19世纪60年代,是50年左右翻一番;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3~5年翻一番。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一辈子。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只有不停地学习,知识面才会宽,才不会落后。在网络时代,书籍仍然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载体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应该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思维能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又要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修养,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另外是从实践中提高本领。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把推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为重要内容,把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着力提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在国际国内广阔舞台上经受考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责任中培养兴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壮阔实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未来学家托夫勒讲过:“教育水平落后的军队,在第一次浪潮有代表性的徒手搏斗中,能勇猛善战;在第二次浪潮战争中,也能战胜敌人;但在第三次浪潮的军队中,他们犹如一堆废物,就和第三次浪潮工业中没有文化和知识的工人一样,不知何去何从。”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不抓紧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知识更新之快,也迫使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
在思考中巩固兴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良好的学风必须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巴甫洛夫曾说:“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够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有副对联写道:“会道者,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人,千钧铁棒打苍蝇。”这就是方法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提高自己,努力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带着问题学,在思考中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历了“十几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社会学家邓伟志说:“文化人的五官应该最敏感,人家看不见,文化人看得见,人家闻不到,文化人能闻到。如果一说到敏感点就戛然而止了,还算什么文化人?”学习就应该不断思考,不要把自己的头脑当成知识的仓库,而要变成加工知识的车间,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