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2019-05-13高鹏飞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

高鹏飞

摘 要:新时代下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彼此借鉴、融汇相互。在教学方式和演唱上两者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民族声乐和美声的研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两者的创新发展和加深对两者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在开头首先将我国民族声乐和西方美声声乐的特点及异同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分别对民族声乐和美声的教学和演唱上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介绍,之后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分析,最后对两者在教学和演唱方式上的借鉴和融合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声乐教学 借鉴和融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互相借鉴和融合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其中声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种。具备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逐步受到了西方美声声乐的影响,二者彼此借鉴和彼此融汇。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同美声唱法中一些东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借鉴。在一些理念和方法上,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使我国民族声乐在理念和方法上得到借鉴,同时也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使其得到发展和创新。艺术风格也从较为单一的形式中逐渐变得缤纷绚丽,更加与时俱进。在教学上,我国民族声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分歧,一是把民族声乐精华作为讲授主体的同时对美声讲授进行借鉴,发扬我国独特的民族声乐。二是通过借鉴美声的演唱方法,把民歌原本粗犷、豪放的演出方式以美声温柔。甜美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演绎。三是将中西演唱方式方法融合起来,将两种文化进行碰撞,各取所长的进行演唱。可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美声唱法融合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借鉴和融合现象。

一、 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特点和异同

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仅仅是两种声乐文艺的表现形式而已,它们之间的声乐文化不是毫无关系,恰恰相反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借鉴和融合,它们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着各自不同的演绎色彩。

1.民族声乐的特点

民族声乐有其独有的特色,显示在唱法中的首要是,民族声乐是由我国56个民族以不同的民族背景,文化,以及习惯和语言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声乐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民族声乐本着其发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不仅继承了各个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演唱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而使得民族声乐的演绎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其来源于人民群众,因而,在群众中早已深深扎根,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和娱乐。其特点是,音域宽阔、声音听起来很粗豪、咬字吐字清楚、调子多高亢。民族唱法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来体现演唱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中国民族歌唱方法与美声的歌唱方法不仅有其共同性,同时二者又有其较大的文化上的特殊性。民族唱法的特点是粗豪、原生态、自然、高亢。咬字通常靠前,声音具备极强的独特性。在气息运用的问题上借鉴戏曲中的方式方法;在唱腔共鸣上利用口咽腔与头腔一体的共鸣,通过一定技巧使声音集中靠前。这么多年来,民族声乐正在健康的发展,现在的我国民族声乐已经远远不满足于纯粹单一的演唱民间歌曲的范围。民族声乐已经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上借鉴了大量的美声声学特点和科学化的发音研究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声乐艺术形式。

2.美声声乐的特点

美声声乐的起源是在意大利,其声乐文化的语言基本是意大利语。美声唱法由于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在发声方法及形式上有许多独到之处。通过歌剧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更新进步。在风格上和技巧上美声声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由原本的零碎理论渐渐地汇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且符合人声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中音域统一、具有穿透力等是其首要特色。也能够比较自如的对音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连贯音较为圆润和共鸣方法比较科学也是其一特色方面。美声声乐的表达种类丰富多彩,在各自的表现风格上是各有千秋。其中宜叙调、咏叙调等经典歌曲是其代表性风格的体现。近些年来,世界歌唱家对美声声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了一种高雅的唱歌方法。

3.民族声乐与美声的异同

民族声乐与美声都使用科学的发声技巧,这是两者最大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呼吸,两者在此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声。其之所以发出好听和流畅的声音,都是通过以扩大音域为基础从而实现的。为了达到高位置的声音,一般都是以合适的共鸣腔和深沉的气息为技巧的基础。最后在心理素质方面,都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来声情并茂的演绎出作品的内涵。虽然在发声方法上两者保持一致,但在表现形式、语言、气息、共鸣腔的使用以及咬字吐字方面存在差异。在气息的方面,我国民族声樂为了追求音声音的丰富和高亢,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然随性的表达风格。在喉头打开方式上,要求喉头向上,打开程度小。美声声乐与民族声乐不同之处表现在,美声要求鼻腔、喉腔形成一个共鸣腔,从而使得声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在咬文吐字方面,两者虽然都有求吐字清晰的要求,但一个要求发音靠前,一个要求发音靠后,这就成为了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声乐教学在理论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1.我国声乐理论研究

从古至今,我国人民群众就没有停止过对声乐方面研究的步伐,相关的研究作品更是犹如繁星满天。燕南芝庵在元朝时,通过撰写《唱论》一书来记录我国在戏曲方面为与观众产生共鸣而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明朝时期的魏良辅在其《曲律》中对学唱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如何学习其演唱方式、发声、咬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到了清朝时期,在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专门对昆曲的演唱方法进行总结。这些著作在不同的方面对我国声乐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记录,保证了我国声乐文化的顺利传承和发展。在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主要基础的原则上,充分借鉴美声的特点,使我国民族声乐更加丰富、饱满。

2.西方美声理论的研究

巴西雷总在17世纪对声乐教学技术和方式上进行了总结,其理论对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在19世纪时期,美声唱法的理论首次与自然科学发生了碰撞,使其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发声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这些自然科学的发展,加快了古典声乐在意大利的创立。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声乐学家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舌头状态及口腔位置进行分析研究。西方美声声乐在教学上,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更新丰富,较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在教学的实践中,使其更为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3.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近年来,声乐教学发面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和创新,声乐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我国在声乐方面也得到了许多成果。另一方面,与美声声乐相比较而言,美声声乐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因此,我国民族声乐不仅在于科技结合的同时,也不断地对美声声乐进行借鉴,使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更加科学,教学方法更加丰富。通过对混声唱法的借鉴,充分调动声腔的共鸣,从而增强高音方面的穿透力。在美声传到中国以后,大量的人开始了对美声进行研究和学习。在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对美声理论知识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总结,合理的运用美声声乐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将美声的优点进行合理融合和借鉴,使我国声乐文化得到创新发展。

三、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1.共鸣技巧方面的借鉴

民族声乐在共鸣技巧上充分借鉴美声的技巧,通过熟练的运用技巧,使共鸣腔体产生不同的变化以提高声音的圆润度和真假音的合理比例。同时借鉴美声的演唱种类繁多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合理的使用不同的演唱种类,从而使演唱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2.气息运用方面的融合

教师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深呼吸的方法来提升演唱者气息的稳定性,通过肌肉群之间的相互对抗性给气息提供支持。“以气养情”是传统民族声乐在气息方面的要求,从而达到将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演唱表达不同的作品深意的时候,需要演唱者非常注意的方面还有在对气息的运用方面,是需要随着作品表达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的,这就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气息进行演唱,从而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充分地体现给观众。

3.咬字方面的借鉴

在演唱民族声乐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协调好声音与咬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民族声乐对美声咬字方面借鉴时,由于意大利语中母音与子音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出现咬字着力点偏后。在教学练习中使用意大利语的原因进行练习,达到母音更加圆润的效果。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使我國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术更加突飞猛进,逐渐矫正民族声乐中咬字不清的问题。

4.对意境的借鉴

我国民族声乐追寻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过熟练的运用技巧,使共鸣腔体产生不同的变化以提高声音的圆润度和真假音的合理比例。为了使作品与观众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声乐上就需要追求情景交融,使歌中有画,画中有歌的意境表达。因此,美声声乐要想在我国能过得到更多的发展,就需要其努力研究与传统写意的结合,使其作品在表达时展现出能够引导观众产生意境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美声流入中国以后,两者各取所需的借鉴和融合对方的优点,完善自生发展的需要。我国民族声乐在参考了美声声乐后,通过去粗取精的过程后逐渐消减了粗豪的表达特色,使表达越发亲切,以满足现代人对音乐审美的追求。就现在来讲,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上参考了不少西方美声声乐的经验。例如,充分参考美声声乐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性,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有效地丰富,使得在民族声乐教学上更多的灵活。对于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而言,两者都是声乐演唱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其差异也是存在的。在新时代,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是努力推动二者的相互融合。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声乐之后,能够在教学方式上变的更加丰富,在其理论体现上变得更加完善。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应对这两种唱法的异同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比较和总结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从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姗姗.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1(10).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研究
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获得者 张学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