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态度在争端新闻话语中的构建研究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9-05-13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崛起中的中国在改变不平等国际秩序的过程中,难免渐生摩擦,而围绕国际争端的新闻话语更是话语权激烈争夺的竞场[1]。因此新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新闻倾向性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海洋争端作为冲突性事件的典型,往往是国际新闻报道的焦点。中日美三国主流媒体对于与中国相关的海洋争端的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更是直接影响世界人民对此事件的解读。因此,协同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与批评性话语分析法,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解读此类争端新闻中所体现的中日美媒体态度。
二、理论背景
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着眼于语言与权力的关系[2]352。Bell和Garrett[3]7提出最好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看成一种包含不同研究路径的话语分析视角。但话语分析者出于研究目的多选用单篇或少量文本,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Stubb[4]质疑文本是否有代表性,建议使用能大量呈现语言事实的大型语料库来支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相结合(如Baker[5],Hardt-Mautner[6],Koller and Mautner[7]),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路径。Partington[8]12更是直接指出两者协同分析的优点:“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运用语料库手段可以发现批评性话语分析者完全没有发现的集合性语言使用特征”。因此本研究也尝试自建中国海洋争端新闻语料库,通过研究三种报纸中都出现的大量体现国家间冲突、防御的“冲突”类词汇[9],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探讨三种报纸媒体态度的构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日报》、《日本时报》和《纽约时报》分别在海洋争端新闻中构建了怎样的媒体态度?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从LexisNexis UK数据库平台以“中国海洋争端”为关键词收集了《中国日报》(欧洲版)、《日本时报》、《纽约时报》三种报纸上的新闻(2012.1-2018.1),重点关注国外报道的国内新闻,建立了约120万词的中国海洋争端新闻语料库(如表1)。
其次,运用wordsmith tools 7.0,做了三个子库的词频列表。经分析后发现,三种报纸中都出现了很多体现冲突、防御的“冲突”类词汇(如表2)。
第三,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通过分析“冲突”类词汇的搭配、上下文语境以及政治经济历史因素,探讨作为中日美影响舆论的主要媒体是采用何种态度来报道争端类新闻,从而形成主流舆论导向的。
表1 海洋争端语料库中三个子库的新闻篇数和词数
表2 语料库中突出的“冲突”类词汇
四、结果与讨论
(一)宏观研究揭示的媒体态度
1.新闻数量
从2012年1月到2018年1月,《中国日报》(欧洲版)发布新闻1287篇,《日本时报》338篇,《纽约时报》276篇。《中国日报》的新闻数量远超《日本时报》和《纽约时报》的数量,这说明中国媒体对海洋争端类事件的持续性关注,大力利用媒介传播力量宣传国家立场、捍卫国家利益。《日本时报》新闻数量相对较少,但涉及政治类的新闻为81%,远远高于《中国日报》的61%以及《纽约时报》的63%,日媒更加关注中国政府的相关发言和行动。美国虽不是中国海洋争端的直接参与方,但是美日报道数量相仿,美媒甚至词数更多,这反映了美国媒体对此类争端新闻的高度关注。
2.新闻时间分布
中日美三国新闻报道数量的月份分布图更是显示了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是日美媒体的新闻发布节奏一致;第二是美国报道更关注中方行为(如图1)。
图1 中日美三国新闻报道月份分布图
第一,在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海洋争端新闻时,日本媒体和美国媒体虽新闻数量不如中国媒体,但是在时间节奏上却更具有一致性。例如2012年1-8月,《纽约时报》相关新闻20篇,《日本时报》32篇,大大超过了《中国日报》的新闻数量。这种“日美媒体报道节奏”的一致性,也反映出两国的政治价值接近性在某焦点事件上越显著,该媒体报道的关注度就越一致。第二,2013年1月是一个新闻爆发的峰值点,主要事件是日本“购岛”闹剧发生后,中日经常派遣海监船或巡视船在附近海域巡逻及驱逐。同月,《纽约时报》相关新闻为15篇,其中关注中日双方的新闻8篇,余下7篇都是重点关注中国政府的新闻,这反映了美媒更关注中方的行动和态度。
在宏观研究中所发现的媒体态度基本上反映了各国的国家立场,具有一定的国家色彩。
(二)微观研究揭示的媒体态度
微观研究层面发现由于媒体服务于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受众,因此本国媒体内部可能也会出现分歧、争论,随之媒体的态度也会多样化。
1.中媒在争端新闻中的态度——一致坚定,多层次发声,关注历史
《中国日报》的态度是一致的、明确的、坚决的。冲突类词汇中的“defend”最高频的搭配词是“territory”,“airspace”,“sovereignty”和“integrity”。中国作为争端的直接当事者,当然会将保护自身领土和国家主权作为首要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媒体对于领土保护的强调以及其坚定强硬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中国日报》媒体多层次发声。中媒在报道的过程中,注重多层次发声,官方、平民、专家对于冲突或战争(“war”)的看法都有提及,国内国外的声音都有涉及,使中国声音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彰显出中国行为的正义性。
《中国日报》重视二战日本侵华历史。冲突类词汇“aggression”的搭配语,例如“Chinese people's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这种二战时期抗日战争胜利的回顾表现出了不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保卫领土的决心和能力,绝不退让或者妥协。
2.日媒在争端新闻中的态度——回避历史,含糊其词,立场一致
《日本时报》回避日侵华历史。在观察“冲突”类词频总量时,发现《日本时报》中“control”和“guard”两词的出现频率高于中美,这说明日媒较多强调对于领土的有效行政控制,加强控制的方法等议题。但是关于日本侵华历史及侵略的本质等议题却很少涉及,有时甚至歪曲。在分析“aggression”一词时发现,日媒在“侵略”的定义上是含糊的,例如:“It is true, as Abe sai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invasion has not been fixed. There is no war completely of aggression and no war completely of selfdefense.”安倍晋三指出侵略的定义并不固定,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侵略,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自卫。这种说法可以看出安倍晋三模糊了侵略的定义,是为了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事实,摆脱二战时期恶劣的侵略者的国家形象。日媒这种模糊日本侵华历史的态度,是不为国际所认可的。
《日本时报》新闻有时含糊其词。观察“Guard”一词的搭配,发现《日本时报》在报道日本海岸自卫队(Japanese Coast Guard)时,对其全称进行了省略,而使用“海岸自卫队”(The Coast Guard),这会让西方读者联想到美国海岸警卫队(American Coast Guard),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另外,观察新闻中的冲突类词汇搭配,例如“violate Japan's airspace”, “China erodes, shatters, undermines Tokyo's effective control”等,发现日媒在报道与本国相关的海洋争端事件时运用了“侵犯、侵蚀、动摇、破坏”等含糊了宾语的贬义词,以此构建对于争端领土控制是合法有效的假象。
《日本时报》媒体态度基本与本国的外交立场一致。虽然日本媒体标榜自己“独立、自由、公正”,但争端语料库中大量的新闻都和政治军事、国家立场相关。观察日本新闻议题发现,日媒虽也关注争端对本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等,但更多关注日本购买美国的先进武器,加强西南自卫队战斗力的建设,日美联合登岛演习,以及日本海警和中方海警的对峙冲突周旋等,这也间接体现了日媒与本国外交立场一致的态度。
3.美媒在争端新闻中的态度——摇摆矛盾,理念冲突
《纽约时报》构建的媒体态度是摇摆矛盾的。这种矛盾可以从文本层面,分析美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发现。从《纽约时报》上摘取了2012年9月份的10篇报道,分析文本及物系统。研究发现,就过程类型的使用来看,《纽约时报》新闻语篇中的物质过程占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总量的57.9%。物质过程强调具体动作,一方面“release, return, detain”等中性词的使用,显示了美媒的中立;另一方面,“deport, urge, arrest, assault”等词的使用显示了中国负面形象,又展示了美媒的偏向性。这体现了美媒摇摆矛盾的态度。
《纽约时报》构建的媒体态度有时与政府的理念冲突。《纽约时报》竭力营造报道公正客观的印象。但从整体上看,新闻有时强调美国应该成为日本的同盟国,加强两国安全合作;而有时又讽刺政府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刺激日本挑衅中国。媒体态度整体显得怪异,这正是新闻报道本身要求的客观公正性和新闻机构背后的权势集团发生冲突时,拉锯而形成的现象。
五、结语
本文将语料库手段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日美主流媒体对于海洋争端的态度。宏观上看,《中国日报》态度坚定,以最多的新闻数量大力宣传国家立场、捍卫国家利益;《日本时报》新闻数量相对较少,但重点关注政治军事类新闻;《纽约时报》则体现了和日媒步调一致的特点,且对中国行动关注度高。微观上看,中媒在争端上的态度一致坚定,多层次发声,且关注历史;日媒态度则是回避历史,含糊其词,媒体态度基本与本国的外交立场一致。美媒态度则是摇摆矛盾,且有时和政府理念冲突。这些媒体态度的形成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述求以及新闻本身的规范要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