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崛起背后是一部25年产城融合发展史
2019-05-13张小妹
○记者 张小妹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透过二楼产业内容的展示,这座新城25年来的产业发展史清晰可见。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多业并举,聚焦高端高新,书写了一段亮丽的产城融合发展史。
在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二楼的产业区围绕着园区“2+3+1”产业布局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区的介绍中,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2+3+1”,其中“2”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这是园区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3”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生产性、优质生活性服务业。
数据显示,园区新增外资项目239个、科技项目500个、持牌金融机构9个,松下集团、苹果苏州研发中心、赛诺菲中国研究院等总部或功能性机构进驻,博世苏州新研发中心开业。智能制造加速推进,新增省级智能车间12家,企业技改申报、资金投入分别增长124%和61%。
在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的同时,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多亿元、660亿元、250亿元,同比增长26%、30%、38%,新增信达生物、同程艺龙、基石药业三大上市企业。园区出彩的成绩,让在场的记者们无一不为之欢呼。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在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一组数据,极为震撼,作为园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去年总产值803亿元,全年新增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5个品种,其中生物一类新药18个、占全国20%以上,超过去三年总和。围绕医药研发与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以及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聚焦自主品牌企业培育。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以基石、亚盛等企业为代表的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外资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1000余家,涉及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拥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65位,占全省50%左右。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前20强企业中,10家企业有项目落户园区。
在展示中心展出了不少生物医药行业的展品,其中就包括飞利浦生产的一款核磁共振仪模型,在园区,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29家自主品牌生物医药企业满足香港联交所上市条件,资本市场活跃,其中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在香港挂牌上市。高端人才集聚,16位中外院士领衔团队,69名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占全国生物医药创业类20%)。
小纳米催生大产业打造纳米生态集聚圈
展示中心展出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世界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建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为了让众人更加直观地了解纳米技术,展示中心还设置了纳米技术体验区。在这里,可以体验园区纳米技术企业为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
作为另一大特色产业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其实早在2010年,园区就率先在国内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建设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世界首个纳米科技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研机构和平台。
园区已先后获批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国家纳米新材料创新型产业(试点)集群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
目前已集聚各类企业近6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4家,引进国内外院士创新创业团队16个、国家重点人才计划76人。园区已连续举办九届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是全球第二大纳米产业专业展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球八大微纳领域最具国际代表区域之一,在MEMS、氮化镓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是全国最大的氮化镓材料与器件产业集聚区。
抢占AI先发优势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园区在原有云计算产业基础上,布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简称ABC产业)。2018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在展示中心,记者从柱状图中直观地看到,截至2018年年底,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 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4位,65位江苏省双创人才。其中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不含科研院所)超200家,产值超过250亿元,继续保持30%左右增速,全年共有46家企业获得融资,年度累计融资额超63亿元,获投亿元级的企业近20家。获投千万级的企业超20家。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了估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全面覆盖工业、通信、信息技术、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生活消费等领域,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园区人工智能领域涌现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思必驰科技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列全国第二,聚合数据成为国内最大的基础数据交易平台。
微软、西门子、博世、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外龙头企业相继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研发或创新中心,中科院电子所、计算所等12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先后落户园区,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0多家高校在园区设立相关的专业或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氛围,为园区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高地助力园区产业腾飞
当前,园区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加快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
首先,要优化“新制造”发展路径。探索“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通过“企业上云”促进产业升级。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领域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应用和技术改造,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优化供应链,提高集成度,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
其次,要构建“新产业”成长机制。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整合力、智能制造的引领力、行业标准的主导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先导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
再者,要推动“新业态”创新发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培育研发、测试、维修等“两头在外”服务贸易新业态,探索建立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要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区内检验检测机构获得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资质,促进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在航空发动机、大型医疗设备等领域,探索开展高端装备绿色再制造试点,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突破,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