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
2019-05-11申珊
申珊
摘要:养老金收入作为非农业收入,通过其保障效应和健康效应能够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Probit模型,探究了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和其他养老金收入对于农业劳动及非农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多个控制变量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不同类型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据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新农保养老金补贴水平、建立健全多重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手段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关键词:养老金;老年人;劳动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188-03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逐渐形成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中老年人留守农村务农的格局。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近1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4.98%,同时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仍较高。据《2018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显示,在经济状况方面,样本中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几乎所有老人都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但农业生产种植任务较为繁重,长时间的体力支出会逐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调整农业劳动力结构、提升农村老年人晚年福利水平成为当前社会亟待改善的重要问题。
新农保、高龄老人补贴等多种类型的养老金收入作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能够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提供一定补贴。据《调研报告》显示,现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子女资助,其次便是新农保和土地劳作获取的收入。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子女生活压力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愿望的物质和心理基础。因此,明确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成为改善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提升晚年福利水平的重要议题。
二、 理论基础及模型设定
根据个人供给理论,即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由消费和闲暇决定的效用函数,确定最优的闲暇进而确定工作时间。且劳动者在进行日常消费时,主要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其劳动参与能力有限,因此对于闲暇的偏好增加,但由于农村老年人不同于城镇老年人,农业经济产出较低,经济来源有限,所以农村老年人会增加劳动供给以获取经济收入。
C=M+ωL(1)
C表示劳动者消费,ω是工资率,L是劳动者的劳动供给量,ωL则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M表示无论是否劳动都会获得的货币收入,在本文中指的是各类养老金收入。每个劳动者的每天最大时间都为24小时,扣除睡眠时间外,能够分配给劳动和闲暇的可支配时间为T,按照实际情况来说L≤T。对于个体劳动者来说,在保持消费和闲暇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非劳动收入M,会产生收入效应,从而会降低劳动供给L。因此,理论上,各类养老金收入作为农村老年人的一部分非劳动收入,其增加能够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
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构建模型以探究各类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决策的影响。
Y=∝0+∝1Pension+∑∝iXi+∑∝jXj+εi(2)
在公式(2)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劳动供给,这里是指劳动供给决策,包括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Pension是解释变量,表示是否领取养老金以及养老金收入金额,这里是指新农保以及其他类型养老金。Xi为个人特征控制变量,Xj为家庭特征控制变量,εi为随机误差项。
三、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7年最新发布的2015年的调查数据,由于该数据是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所以可以用来分析我国有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辅助本文进行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供给行为的研究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老年人,因此将具有农村户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设定为样本条件。同时根据新农保养老金的领取对象要求,即“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再次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对某些重要信息(劳动供给、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缺失的样本进行剔除,最终纳入研究的样本数为404个。
(二)描述性统计
1. 因变量
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主要针对其劳动参与广度进行考察,通过设立一个二元变量来衡量,若参与劳动,则赋值为1,反之为0。在CHARLS问卷中,本文提取了与劳动参与决策的相关问题,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农业打工、自家农业生产活动、挣工资工作、从事个体、私营活动以及家庭帮工等。本文将前两种类型归为农业劳动,后者归类为非农业劳动。因此,本文的劳动供给决策指的就是是否参与农业劳动和是否参与非农劳动,其中本文探讨的各类劳动都是可以获取一定报酬的有偿劳动,义务性劳动、志愿劳动和家务劳动等无偿劳动都不包括在研究范围内。
2. 自变量
本文的自变量主要包括两个对象,即每月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及金额和每月领取其他养老金及金额两个方面,在是否领取养老金上,领取则为1,没有参与和参与了还未领取都为0,领取养老金金额按照元/月来计算。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渡阶段,但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样本中的比例较低,所以本文仍将新农保作为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养老金收入来源。对于其他养老金,由于每个类型占比都较低,所以本文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退休金)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地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高龄老人补贴、人寿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人寿保险除外)以及其他养老保险都归类为其他养老金。
3. 控制变量
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选取了控制变量:一个是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二是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家户收入、土地状况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 估计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的计量模型,本文采用State15.0软件对劳动参与决策模型组进行回归,分别探究各类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情况,平均边际效应反映了X变动1单位,Y的变动情况。
(一)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在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的分析中,农业劳动参与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估计核心变量新农保养老金、其他养老金的领取与否和领取金额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核心变量对于农业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方面,仅有是否领取新农保养老金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是否领取养老金对于农业劳动参与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平均边际效应看,领取养老金变动1单位,农业劳动参与变动0.101个单位。此外,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以及其他养老金收入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呈现养老金领取与否以及领取金额对于农业劳动参与呈正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养老金的补贴发挥其健康效应,大于其收入效应,使得农村老年人可以继续增加劳动供给。这表明了新农保养老金虽覆盖率较高,样本中占比57.18%,但补贴水平仍较低,对于农业劳动的替代率较低,并不能让老年人完全依赖于养老金度过晚年生活,仍需要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经济收入。
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年龄和健康状况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年龄对于农业劳动供给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供给也会随之减少;健康状况也对农业劳动供给决策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健康,其更偏向于提供劳动供给。受教育程度状况对于农业劳动参与供给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相对于接受过教育(能够识字、读写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未接受过教育(不识字)的农村老年人更偏向于增加农业劳动供给;性别对于农业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说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更少的农业劳动参与,这主要是家庭内部性别角色分工不同的影响;婚姻状况对于农业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相对于无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已婚有配偶的劳动参与会更高。但受教育程度、性别、婚姻状况、健在子女数量、家户收入、土地等控制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二)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非农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在养老金收入对于农村老年人非农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的分析中,非农业劳动参与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估计核心变量新农保养老金、其他养老金的领取与否和领取金额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上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核心变量对于非农业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方面,仍仅有新农保养老金收入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于非农业劳动参与会有顯著影响,但同农业劳动参与决策一致,其影响属于正向影响,而且从平均边际效应看,养老金收入每变动1单位,非农业劳动参与仅变动0.0001个单位,变动影响较小。此外,是否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以及是否领取其他养老金和收入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呈现领取养老金与否以及是否领取其他养老金和收入对于非农业劳动参与呈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其他养老金的增加,其保障效应大于健康效应,农村老年人的非农劳动供给会减少,少从事非农劳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仍说明其补贴水平有限,使得影响并不显著。
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性别和土地这两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对于性别控制变量来说,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会较少从事非农劳动参与,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分工和自身身体属性来决定的;对于土地控制变量来说,该变量对于非农劳动参与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各类土地面积的增加,如耕地、牧场、林地等,农村老年人会减少非农劳动参与,偏向于农业生产经营。但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健在子女数、家庭收入等控制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是简单呈现出了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新农保养老金和其他类型养老金对于农业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发现核心自变量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不同类型的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影响,但影响和显著性均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个体、家庭特征变量也会对农村老年人的不同劳动供给行为产生多重影响。
总的来说,完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关于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力度,建立专项财政资金、完善相关政策文件,从而提升补贴水平,在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达到深度补贴。尤其是对于年龄较高、经济困难的农村老年人,要着重进行资格审查、检验,从而为其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另一方面,在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为加强对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既要发挥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养老保险服务的主体资格,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群众监督;也要对各地主管部门及负责人的相关政策落实工作的质量进行不定期考核,从而实现社会养老能够更大面积地覆盖整个农村居民。
参考文献:
[1]张欢,江金启,张广胜.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潜力测算——基于健康与劳动参与关系的Cutler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8(3):28-40.
[2]路锦非,吕宣如.新农保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吗?——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8(4):116-127.
[3]张川川.养老金收入与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供给——基于断点回归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5(6):76-89.
[4]赵晶晶,李放.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63-71,111.
[5]陈华,张哲元,毛磊.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0):135-146.
[6]黄宏伟,展进涛,陈超.“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4(2):106-1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