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学科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索
2019-05-11孔祥君周志菊陈可慧
孔祥君 周志菊 陈可慧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展开面向计算机学科高质量就业路径的探讨。分析2011—2017年里近700名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情况,浅析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利用逆向思维以研究生就业状况反思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驱动促进新旧动能顺利转换,避免因IT人才需求量增大、经济准入门槛降低、高校扩招而导致部分研究生陷入了“低质量就业”的窘境,同时避免新环境、新机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的下滑冲击,对珠三角地区IT产业计算机技术的高质量人才储备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高质量就业;研究生;IT行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154-04
一、 引言
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将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一系列禁售中,对中兴影响最大的是芯片,直接导致了中兴主营业务难以为继,引起了国人对中国芯的反思。2017年12月10日,正值不惑之年的中兴程序员欧建新以跳楼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在此之前,欧建新被劝退,无法接受补偿方案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一路“985”院校,一直工作在通信行业的明星企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之一的欧建新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兴“断芯”与“跳楼”事件,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引发国人对IT行业与高校计算机学科培养的深思。
二、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为积极应对新一轮信息革命与供给侧改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的模式及经验,全面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国家产业结构需求与高校结构供给改革深度结合的新形态;从中观层面看,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高校转型发展深度结合的新形态;从微观层面看,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高校课程质量提高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新工科要求应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更加个性化的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审核体系,摒除“唯论文”一刀切的人才审核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做到分类培养,保证质量,从适应服务到支撑引领。
加快设立和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关注未来出现的新兴技术。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原来只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特设专业,2016年起,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新媒体技术和电影制作等5个特设专业。主要增长点的基础专业还包含了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通过更新资源对接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并落实校企人才“双向流通”机制,建立学生培养新模式。
三、 高质量就业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就业质量,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什么是“高质量就业”,这概念比较新,学术界对此至今仍无定论。高质量就业,可由以下指标来适度衡量:
(一)工作的稳定性
高质量就业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是指工作状态的稳定,从事连续性的工作,即在不同单位之间工作流转的成本低。
(二)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
高质量就业有着较为满意的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以及社会保障。
(三)提升和发展机会
高質量就业,不仅有着较高的待遇,还应包括不断自我增值、发展的机会,存在着职位晋升和职业稳定发展的希望。
(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
这是个“价值取舍”的问题。对多半人来说,工作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假若工作时间太长而压缩了生活的时间,工作压力太大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滑,就会与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谈不上就业质量。劳动者自我选择下的高满意度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核心问题。
(五)意见表达和对话机制
马斯洛模型的顶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它要求企业有健全的对话机制,使劳动者有顺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得到尊重。
在举全国之力占领人工智能制高点的新时代,IT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IT行业工作整体上较为稳定,精通一门核心技术,走遍世界都不怕。其次,IT行业的整体薪资待遇的平均值在所有行业中名列前茅。
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行业,正加速度式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确定了从事IT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这带来了许多潜在的职位晋升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再者,“高质量企业=高质量就业”,此等式成立吗?如上文提到的中兴程序员欧建新,薪资很高,但工作和生活极度地不平衡,而且中兴的意见表达和对话机制尚不完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进入“BAT、中、华”等高质量企业,若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见得就是高质量就业。
四、 研究生就业质量概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台,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研究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要达到研究生占比2‰,在未来要吸引3%的国际生到我国留学,争取把我国建成亚太留学中心的目标,对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从研究生就业分析入手,反思和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研究生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通过连续7年对某一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IT行业研究生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研究生就业段位不高,尖端企业就业率有下降趋势,学生创新创业占比偏低,进入国企等事业单位占比明显升高,党员学生就业情况好于同期其他同学。
本文从每位研究生衍生出来的大数据中摘取有关数据,通过对研究生就业的大数据分析,提出研究生质量提升机制,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和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特色,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涉及研究生入校、教育、毕业三个环节,对应研究生生源建设、研究生教育建设和研究生质量把控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1所示。
五、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1—2017年某一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705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为基础,分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更详细全面的分析其就业情况,对就业率、事业单位人数占比、国企人数占比、升学创业人数占比、优秀企业占比、留粤率、同届党员就业比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深入的跟踪和统计。
(一)数据分析
1. 毕业人数和就业率增长状态明显
统计某一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2011—2017年的毕业人数和就业率,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图2所示,可知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人数在近几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图2的就业率中可以看出,2011—2013年处于波动状态,从2013年开始,就业率也在逐步升温,并且在2016年开始达到了99%以上。在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需求量不断扩大,现阶段市场需求量供小于求。
2. 升学创业比例有所增高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升学率或者创业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升学创业率也是毕业生就业分析的一个重点指标。2011—2017年,某一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毕业人数总共有705人,就业人数总共有680人,升学和创业人数总人数50人,每年具体的升学创业率如下图3所示。根据图3所示,近七年中,前五年的升学创业率在5%左右,2016年提升比较大,但是2017年又有回落。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刘延东副总理强调“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鼓励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和创业思维,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升学创业所占比例偏低,创业主力军集中在研究生党员群体。
3. 事业单位占比率
目前,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提供的在编岗位有些需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且需求量相对于其他专业并不少,所以在编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有不小的吸引力。根据下图4的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毕业之后进事业单位的比例情况,除去2014年和2016年的两个峰值,得到近几年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稳定在11%—13%之间。
4. 企业占比
企业包括高质量企业和国企、一般企业。国企包括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或者控制的企业,高质量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甲骨文、华为和网易等知名企业,一般企业则为非国企和高质量企业的其他企业。在总体进企业就业形式中,所占比例趋势如下图5所示,趋势整体上有一定的起伏,平均值为82%左右,但是近七年进企业所占比例浮动值方差为0.76,故由此可知,整体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大。
如图5所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进企业就职所占比例比较稳定。接下来分别分析高质量企业和国企、一般企业所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三个部分每年各占比例数据如下图6—图8所示。
如图6—图8所示,近七年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每年能进入高质量企业的毕业生数量都会有一定的起伏,但是占比最高的一年也才达到15%多一点,相对来说很低,并且研究生党员的同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进入一般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毕业之后进国企的人数则与之相反,并且近几年上升的趋势比较大。
(二)数据分析结果及讨论
根据数据分析中的就業率、升学创业率、事业单位占比、企业占比及各类企业总数占比情况,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加,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也相应地在增加,并且近几年的就业率将近百分百。在就业率高的情况下,每年的事业单位、升学创业和进入企业的情况都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是升学创业所占比重不高。单独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占比率,就业一般企业的比率降低,高质量企业占比偏低并且有下滑态势,而国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
综上所述,在随着计算机领域“互联网+”模式、大数据、以AlphaGo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方向的蓬勃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特别是IT行业迎来新一轮的腾飞。然而,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经济准入门槛的降低、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低质量就业”现象:部分学生急于工作,投身工业界,忽视研究生必要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职业规划,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促进研究生高质量就业,拉高就业层次,促进高等教育的继续,提升整体受教育程度等工作迫在眉睫。
六、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新工科要求实事求是、创新理论和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但是培养人才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持续学习能力和领导力以及宽厚的人文素质,是核心和内涵。现代已经向传统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事物只是新事物的冰山一角,面向未来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替必将变得越来越快。
前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认为,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不应该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一)内外并行,提高生源质量
采用“内部广度动员,外部重点拓展”策略,具体实施举措包括:
1. 充分利用班主任、辅导员、ACM训练队教练等资源,开展学术报告、动员宣讲等形式,在面上动员到全体院内学生,让他们了解学校、学院的保研考研奖励政策。
2. 除了面上动员外,还要进行个别学生的点上跟踪,给院内工作室或科研团队老师、班主任、辅导员、ACM训练队教练制作考研学生跟进记录本。将拟动员考研学生清单分配给工作室或科研团队老师,实现一对一跟踪,通过他们定期与考研学生交谈,及时关注跟踪考研学生状态和心态变化,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解决他们一些考研疑虑问题。
(二)建立与高水平品牌大学的联合交流机制
通过在研究生、导师、高水平大学之间进行调研、沟通,建立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机制,成立专项经费,提高学生国际视野,促进教师合作和学生交流。
(三)探索优秀青年导师的实时纳入机制
针对青年教师的纳入问题,建立优秀青年导师的实时纳入机制,使青年教师担任“副导师”,综合团队导师的生源优势和青年教师的前沿思想、尖端技术,进行研究生培养。
(四)实施教学实践一体化机制
针对计算机学科特色,建立教学实践一体化机制,依据面向工程和面向深造两条主线,开展研究生教育。
1. 对研究生课程综合考察,同时添加现阶段的重点研究课程,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教育培养。
2. 结合导师遴选机制,通过加大导师在自己科研领域中拥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的权重,鼓励导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建立及改革导师遴选制度,综合考察导师以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在研项目、导师培养态度,通过对导师反向考查,实现导师资格动态调整,实现“公平竞争、合理评聘、有进有退、有增有减”的动态平衡机制,实施导师/教师的竞争、轮岗制度,择优选择教师进行文化课授课和实验课操作。
(五)完善面向不同就业目的的研究生激励机制
在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规范,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过程中高效、有序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 建立以激励为基础的评价激励机制,分析典型培养案例。
2. 建立有力度的研究生学术奖励机制。除了设置每年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奖,还可设置参加学术论坛的学术进步奖、研究生优秀社会服务奖、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奖项。
3. 健全具有监督机制的评审组织,公开且逐级按照层次评选,保证评价机制和评选奖项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4. 开放云计算、大数据实验平台,方便学生科研。
5. 加强与计算机协会联系,成立CCF学生分会,多方吸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引入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立院企联合实验室。
6. 鼓励学生参与、承担导师科研项目,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加强学院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多方面创造实习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落实研究生质量把控机制
建立质量把控体系,成立专家委员会全方位监督。尤其体现在学位论文质量上,由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分别对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三个阶段进行严格把关。并对学院所有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七、 小结
本文从研究生就业分析入手,反思和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眼广东经济需求、立足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内外并行、提高生源质量”、建立与高水平大学的联合交流机制,探索青年导师的实时纳入机制、实施教学实践一体化机制等举措,开展基于就业大数据分析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研究根植广东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迎合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直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依托已有的平台基础,逐步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部分改革已经开始;同时,又因研究主体是地方性高校,因此,在对于地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和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封丹.中兴事件,激发中国破解“缺芯”之痛[J].科技智囊,2018(6):40-45.
[2]吴飞燕.“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5(1):10-11.
[3]“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5]吴斯娜.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112-114.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222.
[7]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J].大学(研究版),2015(11):96.
[8]伍李春,李廉.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62-69.
[9]趙鹏.“施一公:这种状况不变,中国的高校没有前途”[N].人民日报,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