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高山城
2019-05-11刘媛
刘媛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与左云县的交界处,有两座明长城遗址,在文献中分别叫“高山城”和“旧高山城”。这两座“城”之间距离7公里,如今各自衍生出同名的村庄,“高山村”归云冈区,“旧高山村”为左云县辖。
旧高山城是明朝早期的“高山卫”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在此地置了一支边防军,称“高山卫”,并为之修筑庞大的军营,就是这“旧高山城”。“城垣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30米,底宽10米,高9米多,开东南西北四门。现存土城垣高4-6米”(《左云县志(1991-2003)》,方志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卫城修好没几年,高山卫整体调离这里,后来改驻到了另一支边防军“阳和卫”所在的“阳和城”,即今大同市阳高县。“阳高”这个县名即来自“阳和”与“高山”的合成。在明大同长城沿线的所有城、堡中,旧高山城修筑年代较早。洪武年间大同地区并未大规模修筑长墙,只是修筑了十来座城,按先后顺序分别有浑源州城、朔州城、大同镇城、广昌城、蔚州城、应州城、聚落城、马邑城、怀仁城、广灵城、天成城、阳和城,以及靖虏堡。
“旧高山城”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土夯围城,位于109国道从大同市区到左云县段。城在公路的南侧,从西而来的公路紧挨着城墙东北角靠近过来,然后形成一个浅弧继续向东延伸,又从城的西北方斜插进城里来,将城的西北部分切开了一个小小的正三角形。北墙的两端切面如今各包了砖,立面齐齐整整的。西墙被切开的部分保持土墙豁口状。城的西北角“孤悬”在109国道北侧,旁边是一座煤站。
109国道经过旧高山城北门的位置有路可以进村。瓮城的墙尚存,但没有了门洞,北门也没有了门洞,瓮城东西两侧的墙都被开了通道豁口。城的北墙依然高大厚实,除了西端被公路切断,其他地方依然连续完好。北门内城墙下有一座“普光寺”,被整修一新。北墙之内西半部分可见一些住戶,院落较为齐整,大部分有鸡狗人烟。东半部分多断壁残垣,高大的土夯墙上可见多处掏空的2层洞穴,有的甚至多达4层。老房子除了传统木构梁架,墙体多用石片干插而成。如今的旧高山城里,只有西北部分六分之一的面积住有居民,其他地方皆空旷荒芜。西门为豁口状。南门及瓮城墙体完好、门洞不存。东门完全湮没在了一片煤场中。
“旧高山城”修筑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早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此地修筑武州县城。而武州县更早是始于西汉,“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武州县,属雁门郡”,唐代在此置“定边军”。“宣德元年(1426年)徙高山卫与阳和卫同卫”(《左云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第一版)。
各种明代中后期文献中所提及的“高山城”,并非指这座“旧高山城”。《三云筹俎考》记载,高山城为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万历十年(1582年)砖包。该城周长4里3分,高3丈5尺,东至云冈30里,北至破虏35里,西至云西30里,南至小村儿15里。内驻守备、把总各一员及卫所镇抚等官员,有军士1224名,马骡770匹。
“高山城”也在109国道的边上。整体是四边形,但西北角凹入内里一大块,据说为水患重修所致。城墙轮廓依然完整,曾开有东、西两门。西门及瓮城的门洞皆已经不存,但城墙完好。出了瓮城,可见一座石拱桥,名“怀德桥”,石块筑的券洞完好如初,桥面车辙痕迹深陷。东门及瓮城包砖大部分尚存,砖券门洞皆完好。瓮城门洞里墙上嵌有石碑,但内容已经模糊,门洞被堵,外侧被一户人家砌入院里,门上匾额得以完整保存,“靖宁门”三字以及两旁的记事文字依然非常清晰,只是要想一睹其“真容”,需要翻墙头、爬到人家的屋顶上去。高山城内居民繁密,看得出这个村子里的人相对生活富裕,许多人家院子里停放有不止一辆大型汽车,但里面仍有许多老房子。从老房子的木雕、砖雕残件中可见此地曾经的繁华,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通道。
高山城的南城墙完全湮没在了一大片煤场中。城南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煤炭集运站,铁路从东向西穿墙而过,把一座城切成了两块。皮带栈桥凌空架起如同巨龙,庞大的精煤筒仓高高耸立,粗大的电缆、宽阔的煤场、繁忙的装卸、火车的鸣笛……“旧高山城”被公路切割,“高山城”被铁路“破城”,现代工业文明与古老戍边军营遗址就这样叠加在了一起。这一地区盛产煤炭,一路走来到处都是煤矿、煤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为煤而忙,国道上川流不息地奔忙着大型的运煤车,铁路上更是日日夜夜运行着“万吨大列”,大同号称“煤海”,这里就是典型代表。
“高山城”比“旧高山城”修筑年代晚了70年,从面积来看,“高山城”不足“旧高山城”的六分之一。《三云筹俎考》第三卷的《险隘考》中所标注的《大同左卫道所辖北西路参将分属图》中,在“高山城”的西边也明确图示出了“旧高山城”。两座城都处在同一条深长的“云冈沟”里,这条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通道,它的西端通往内蒙古中部地区,东端有著名的云冈石窟,再往东出了沟,就是明大同镇的镇城大同了。“高山城”是大同镇城的两个前卫之一,它与镇城东部的聚落城(位于今大同市云州区,修筑于洪武十三年,今称聚乐堡)“呈东西犄角之势”,一起来拱卫大同镇城,共同为镇城的左右门户。
高山村的北面,是焦山寺石窟。“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辽金时期在窟前增建木构窟檐,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修复和增建,2002年对寺庙进行全面维修。寺址坐北朝南,依山势辟五层平地,窟龛分布在东西长约60米、高约15米的崖面上,分布面积约900平方米。北魏窟龛主要集中在三至四层,洞窟形制有大像窟、僧房窟、禅窟等,共有11个洞窟。窟内造像主要有坐佛、二佛并坐题材,但是造像均已风化”(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大同文物集萃》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山顶最高处有一座六角三层砖塔,每层都有砖券门,层檐为仿木斗拱。
焦山寺重重叠叠的殿堂占了整整一个山头,东侧另有一座龙佑寺,大殿前面有宽大的广场。龙佑寺的东面,小山岗上还有一座新修的寺庙。登上山顶,整个高山城如同一个巨大的沙盘,公路铁路煤台山峰田野等,远远近近历历在目。可见这个山头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从地形上来看,倘若占领了这个山头,那么连通大同镇城与西部的通道就被控制了。
高山村以西河岸臺地上的“高山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文化类型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在1965年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高山城”和“高山城”都远离边墙,戍守的将士除了守城,还负责周围高处的火路墩,今天依然能够在附近的山头上看到,从焦山石窟寺南门一进去,左手边就有一座,只是都凋零成了不再齐整的土墩子。
在高山村附近,常见“新高山”三字。然而这个词出现只有几十年,只是单位和企业的名称所用。云冈区这边的一些企业,为了与左云县旧高山附近的一些企业有所区别,就在名字里冠一个“新”字。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左云县的“旧高山城”附近,有一个“旧高山煤炭集运站”;而在云冈区的“高山城”也就是高山村里,有一个“新高山煤炭集运站”,是另外一家煤企。也就是说,“高山”和“旧高山”都是有近600年历史的实际地名,而且都有城墙、有村落,但“新高山”只用于“高山城”附近的一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当地人们一些习惯性的口语中。
“高山”一名的来历,据说是因为它的旁边有高高的土石山头。这倒是名副其实,两座城的附近,皆是土石山。然而那些山的下面,却夹着一条古道,从石器时期,到秦汉隋唐,经历过辉煌的北魏时期,又到元明清,一直到今天,“旧高山城”依旧,“高山城”依旧。至于“新高山”,无论出现在单位名称里,还是人们的口语里,都只是一个新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