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
2019-05-11杨艳丽
李 丽,杨艳丽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随着大众旅游与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全域旅游”等新旅游业态的生成将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科技、文创等要素在旅游产业中的渗透也将进一步更新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农业旅游则是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近年来农业旅游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区都将农业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把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重点。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旅游有着诸多先天性发展优势,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应抓住当前农业旅游需求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农业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
一、基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旅游产业链构建要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快、生存空间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到农村旅游,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围绕农业旅游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旅游发展新业态,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选择。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动,市场对农业产业需求日益丰富,只有深入延伸与拓展非农价值,将农业同旅游、文化等有机融合,才能够使农业供给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旅游产业链是指在旅游产业中各部门间基于经济关联,结合自身产业特定角色关系所构建起的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可充分发挥不同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其产业链中各产业关联度高,协同关系明显,以文化、政策以及服务等要素为基础互相关联,复合性强。因此旅游产业链是利益链,也是价值链,构成旅游行业的利益共同体。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日渐激烈,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优势展现,是区域独有的经济与市场价值,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旅游产业与同地域相关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辐射广泛,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效果、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尤为突出。[1]
综合农业旅游与旅游产业链特征来看,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有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有利于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通过打破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整合土地、劳力、生态以及资金等各项资源,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促进产业结合与延伸发展,克服农业旅游发展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的矛盾。总而言之,对于农业旅游产业而言,只有当其产业链效益最优化,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旅游产业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区域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通过旅游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推动农业旅游向产品深化以及价值链增值的方向进步。只有构建与优化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条,才可进一步实现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加快“大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进而提升旅游业市场影响力与区域核心竞争力,使旅游经济发挥其更大效益。[2]
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是农业大省,拥有诸多农业旅游资源,同时黑龙江省历史悠久,自然与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农业旅游发展有着先天性优势。随着政府对农业旅游发展的日渐重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已成为地方旅游业生力军,与自然生态环境、民俗民风、现代农业生产等其他社会文化景观紧密结合,农业旅游产品供给日渐丰富,农业旅游品牌形象日益突出,旅游扶贫作用更趋凸显。调查显示,全省超过80%的景区远离中心城市,仅2016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45 亿人次,同比增长11.27%,旅游总收入达到1603.27 亿元,同比增长17.76%。[3]从农业旅游产业的类型看,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江湿地、北极村等;又有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民风民俗资源等;还有东北乱炖、地三鲜、锅包肉、大马哈鱼等特色饮食文化。从发展特征看,黑龙江省坚持自身农业资源基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农耕文化转化为农业旅游资源,成功建设出一批如五大连池市月牙湖庄园、牡丹江市镜泊小镇、哈尔滨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同时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积极培育以农业休闲旅游为主导的农村服务行业,建设起一批农业旅游特色村,如兴十四村、双鸭山、江桥村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旅游目的地。
当前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周边县域都有了一定的农业旅游基础,甘南县、克山县、龙江县、宁安市、北安市等地区都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乡土情等主导的农业旅游景点,其知名度也逐渐上升。总体来看,当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对全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当前其农业旅游产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平台型产业。
三、黑龙江省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经营主体分散、旅游产品单一、规模效益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产品开发不足、产品内涵不丰富等问题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链整合薄弱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链内各个环节定位与发展、产品设计以及营销等都缺乏全局统筹,缺乏互动与分工协作。如当前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其产品同质化严重,规模小,个体经营农户互相竞争,缺乏合作意识,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导致市场竞争力受影响。并且旅游产业链需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链内其他行业发展,但当前黑龙江省许多地方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缺乏规模,产业链中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并且许多仍为家庭式经营。[4]就现状来看,在全国旅游热点城市20 强中,没有黑龙江省市县及旅游企业;黑龙江省旅行社中也缺乏知名旅游代理商。同时除去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多数地区农业旅游与城市旅游间的关联不足,无法有效实现城乡资源共建共享,总体来看,其农业旅游产业链较短且不牢固。
(二)产业融合不足
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不仅涉及各项旅游要素,同时也体现了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当前黑龙江省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仍属资源依赖型、低效益增长模式,旅游产业链发展存在诸多缺陷。从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游、乡村度假游等业态日渐丰富,但农业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有待深入,同时,随着“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也成为了重中之重。但目前黑龙江省“旅游+服务业”、“旅游+民俗”、“旅游+农村生活” 等产业融合都缺乏进一步深入。
(三)产品开发单一
历经20 余年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业在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等各方面都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其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内容重复、深层次旅游产品缺乏等问题也日渐凸显。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游客深层次、多样化旅游需求,许多乡村旅游景点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农业原材料销售层面,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影响力不足,忽视对内涵特色的挖掘,使得档次水平不高。少数一哄而上、“小而全”且雷同化旅游产品服务开发,不仅无法提升地方农业旅游形象与档次,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使农业旅游失去乡土气息与农业特色。基于传统旅游六要素来看,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在 “购”、“吃”与“住”上较为薄弱,特色化产品服务少,民俗文化特征不突出,参与性、趣味性产品活动较少。当前黑龙江省商品销售收入只占据农业旅游总收入的7.2%左右,而全国旅游商品销售总收入占农业旅游总收入比例为10%。[5]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附加值有限,整体水平较低。
(四)配套支持乏力
首先,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标准不协调,产业链运行效率受到影响,同时金融对农业旅游企业与农户的支持力度不足,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意识不强也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其次,目前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为农民,其在经营中缺乏现代管理与长远发展意识,经营水平有限,难以适应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中高端旅游人才较为缺乏,人才支撑力不强。[6]此外,农业旅游产业链利益协调需要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经营农户共同参与,但部分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协调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导致经营户互相竞争、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链聚集优势。
四、基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只是旅游业发展的本地要素之一,要将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构建与优化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是必由之路。旅游产业链的优化注重产业链整体配合,对产业链结构也有着较高要求,同时重视文化、政策以及服务等要素影响,只有注入人力、技术、资金等各项流动性要素,完善政策配套、搭建平台,基于市场需求导向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才可高效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旅游企业集聚发展,进而形成完整的地方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链一体化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构建,需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间的封闭模式,实施产业链一体化,从市场经济、生态环境、人文民俗等多方面入手,构筑起现代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条。具体来讲,黑龙江省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构建,需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农户参与,结合旅游六要素,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的横向产品链;同时基于横向产品链,依托部门以及产业的支持,搭建起纵向产业链,如餐饮产业链、交通产业链、住宿产业链等,各个纵向产业链互相关联与协调,带动农业旅游业整体发展。其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具体构建如下表所示。
(二)促进产业融合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动员工业、农业、林业、金融、商贸等各个行业参与到旅游业当中,延伸“旅游+”产业链,未来可以农业旅游作为基础与撬动点,形成创意农业产业、房地产、体育、医疗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格局。如北方西湖、避暑圣地的镜泊湖区域,可凭借自身独特的农业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文化优势,打造休闲旅游等精品农业旅游模式,高山堰塞融合等新业态,从最初的“农家乐”模式,逐步发展为集游、吃、住、娱于一体的全产融合,大众参与的农业旅游模式。其次可打造富有活力的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旅游与服务、生产、研发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例如可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风格突出、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小镇,如宁安市的五大连池度假小镇、甘南县兴十四小镇等规划,都将农业与旅游有效结合,并通过养生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7]此外也应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充分利用 “互联网+”,推动农业旅游信息化发展,总而言之,应通过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与延伸,健全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提档升级。
(三)纵深产品开发
针对当前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化、同质化等问题,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开发,使其产品开发纵深化、多元化,优化旅游产业链中产品系统。例如创业农业发展,利用产业链整合与优化,以市场消费作为导向,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有效融合,将传统农业产品打造为现代创意产品的载体。如哈尔滨猴头木耳产业发展,除了猴头木耳产品,也可开发猴头木耳文创产品等产业,深入挖掘农业产业价值,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丰富农业旅游产业形态。其次,不同地域可充分结合自身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结构:针对传统农业区域,可发展基地+景点的农业旅游模式,促进产业融合;针对生态气候较好的地区,可开发休闲养老等产业。同时,加强与文创产业结合,与农业科技融合,例如与体育产业结合,发展单车公园、体育小镇、乡村绿道、马术俱乐部等;与艺术产业结合,建设乡村动漫基地、乡村美术公社等。[8]
(四)健全支撑服务
为延伸与优化农业旅游产业链,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应进一步加强支撑服务。首先应加强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落实税收、金融以及财政等各项政策,引导民间资本与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流程产品,探索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也应创新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投入模式,开发同农村旅游扶贫项目相对接的金融产品。其次,强化人才支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场主等的培训,鼓励引导高校毕业学生返乡创业,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到相关企业挂职,为农业旅游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三,加强利益支持,具体可构建起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体系,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引导农民参与,形成企业与农民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机制。此外,推动平台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平台,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功能,促进全产业链开发。[9]同时可打造一批富有活力的农业创业园区、示范园区等,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研发、物流以及服务等相结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一步扩大区域内农旅产品市场认可度,提升农业旅游市场形象。
五、小结
总而言之,基于区域核心竞争力,构建起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必将对地方农业旅游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近年来虽然得到高速发展,但随着全域旅游等新发展机遇的到来,黑龙江省应结合自身发展问题,进一步集中农业旅游产业要素,构建与优化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以健全的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业进步,以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