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史家地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浅析
2019-05-11聂银秋吴佩键王翠彭
聂银秋,吴佩键,王翠彭
(1.烟台市钰丰地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0;2.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山东 栖霞 265300)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当前国内的黄金储备及勘探开采,很难满足人们对于黄金的需求[1]。因此,寻找和开发金矿的任务还非常的严峻。本文主要针对山东西霞史家地区作为勘探靶区,该区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水平较低,因此,加强该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填补该区地球物理资料空白,对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Ⅰ)胶辽隆起区(Ⅱ)胶北隆起(Ⅲ)胶北断隆(Ⅳ)胶北凸起(Ⅴ)东部,南部与栖霞马连庄凸起(Ⅴ)接邻。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寨里杨础断裂、交毛寨断裂、艾山断裂)及近东西向三组,其次有少量北西向构造。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的有金、银矿等贵金属矿及滑石矿等非金属矿。矿床类型有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变质热液-中温热液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
2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F1、F2、F3、F4、F5、F6),规模大小不等,多为北北西、近南北向。F1断裂:分布于区东南部,断裂走向350°,北东倾,倾角约65°左右,断裂性质以压扭性特征为主,控制了区内的Ⅰ号矿化蚀变带。F2断裂:分布于区中部,构造性质为压扭性,控制了Ⅱ号矿化蚀变带。区内岩浆岩主要出露新太古代马连庄序列栾家寨单元、谭格庄序列牟家单元和中生代郭家岭序列罗家单元、伟德山序列西上寨单元等。
3 矿化蚀变带特征
本区矿化蚀变带严格受断裂控制,通过本次工作,共圈定金矿化蚀变带6条,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号,各蚀变带特征简述如下:
Ⅰ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区东南部,受F1断裂控制,围岩为片麻状细粒奥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走向350°,北东倾,倾角65°左右,宽4m~8m左右,区内延伸约500m左右,向南延伸出区外。该矿化蚀变带施工了TC6、TC8、TC9和ZK2-0-1等工程,经揭露构造带蚀变破碎强烈,走向及倾向延伸较稳定,具有一定的规模。
Ⅱ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区中部,受F2断裂控制,围岩为片麻状细粒奥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总体走向350°左右,西倾,倾角78°左右,区内出露宽3m~10m不等。主要由碎裂岩组成,主要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通过1∶5000激电中梯测量,在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DJH-4号异常,并施工工程进行揭露,揭露到矿化蚀变带,主要由碎裂岩组成,蚀变以绢英岩化为主,局部见褐铁矿化,绿泥石化。
Ⅲ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区西南部,受F3主断裂控制,围岩为中细粒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走向0°~5°,倾向东,倾角70°左右,区内出露最大宽度约12m。主要由碎裂岩和蚀变碎裂岩组成,蚀变发育,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通过1∶5000激电中梯测量,在Ⅲ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DJH-3号异常,布设物探激电测深72个点/2剖面,100线80点-630点~200线80点~630点间存在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
Ⅳ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区西南部,受F4断裂控制,围岩为含巨斑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走向342°,倾向南西,倾角46°左右,出露宽约5m,长约140m。主要由碎裂岩和蚀变碎裂岩组成,蚀变较弱,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局部强硅化,规模较小。
4 地球物理特征及成果
测深剖面分别布设在DJH-1、DJH-2异常中心上,测深剖面方向与勘探线方向一致,具体异常特征详见下述:
图1 200线视极化率与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100线激电测深剖面:从激电测深ρa等值线断面图(如图1)看,该异常形态宽缓,倾向西,但电阻率并未出现高低阻异常,故推测异常反映为F2断裂带(Ⅱ号蚀变带)矿化程度较好。200线激电测深剖面: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推测该异常反映为F3断裂带(Ⅲ号矿化蚀变带)所引起,矿化程度较高。据以往资料激电异常也显示低视极化率串珠状与视极化率梯度带异常,与这次基本吻合,应引起重视。
5 结论
大致查明了区内岩性、构造和蚀变特征,金矿化蚀变带的规模、形态、产状。对区内主要构造及脉体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追索和圈定,共圈定金矿化蚀变带6条,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号带,其中发现5个金矿化(异常)体(1-5号)。1号矿化(异常)体产于Ⅰ号矿化蚀变带中,为一隐伏矿化(异常)体,由钻孔ZK100-1、ZK100-3揭露控制,控制标高-9.40m~+54.93m,控制延深约82m;2、3产于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分别由探槽TCⅡ-1 TC4单工程控制,控制厚度均为1.00m;4号矿化(异常)体产于Ⅱ号矿化蚀变带中,为一隐伏金矿化(异常)体,由钻孔ZK200-1单工程控制,控制厚度3.00m;5号矿化(异常)体,产于Ⅴ号矿化蚀变带中,由探槽TCⅤ-1单工程控制,控制厚度0.80m。
今后应加强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研究,重点研究Ⅰ、Ⅱ号带,建议以后增加物探工作,对该布设探槽和钻孔,进行进一步揭露控制,并加强资料的综合研究,以期有所突破。确定其深部成矿可能性,以期取得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