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的“三三法则”初探
2019-05-11赵卫群杭州市文溪中学浙江杭州310030
赵卫群(杭州市文溪中学,浙江杭州 310030)
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自使用以来,因其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关注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指导等优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一线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如:有些任务在课时进度内完不成,删去又觉得十分可惜,教学在作业本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完整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有些任务的设置有新意,但在课堂上实际应用时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教师在用《语文作业本》进行教学时甚至存在过场式假使用、作秀式假讨论、浅表式假探究、集中式假训练等现象。这有违《语文作业本》编写的初衷。所以,帮助一线教师正确认识《语文作业本》的真正价值,解决任务型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作业本》的编写体现“学为中心”教学理念,有注重拓展阅读积累的知识空间、搭建有效深入的学习支架、铺设合作探究的学习轨道,以及分门别类设计学习任务等特点,笔者结合自己两年来的实践体验,总结了《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的“三三法则”。
一、三段活用——课前、课中、课后:《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中的分类处理
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中一篇课文的配套作业常在4~7页,任务内容比之前的《语文作业本》要丰富得多。面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做好分类处理。
(一)分类处理案例
教师要对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进行整理分类,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课堂内外的时间分割管理。表1、表2、表3所示分别是笔者对八年级下册《社戏》一课的课前预学分类处理、课中导学任务分类处理、课后拓展任务分类处理。
表1 《社戏》课前预学分类处理
表2 《社戏》课中导学任务分类处理
表3 《社戏》课后拓展任务分类处理
(二)分类处理的注意点
一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任务可以打通使用,预学与导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要让作业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二是在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任务设计学生课外作业及课堂活动时,要有主次之分,可选用,可不用,可改用,不宜全盘照搬。三是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作业设计,教师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并灵活处理。
(三)分类处理的好处
对教师备课的好处:看课前预学,关注形成课堂“学材”;看课中导学,确定教学的“重点”;看课后拓展,关注学生应拓展的阅读材料。
对课堂实施的好处: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有依据,便于通过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讨论突破重点和难点;重点检测落地,便于落实课堂检测。
二、三法互补——借鉴、重组、分解:《语文作业本》课堂有效使用的“三部曲”
前面讲的是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分类处理,下面仍以八年级下册的《社戏》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上以《语文作业本》的作业设计为基础,搭建有效深入的学习支架,铺设合作探究的学习轨道,开展课堂教学。
(一)课例展示
以下展示《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对《语文作业本》借鉴、重组、分解使用的情况。
环节一:预学导入,激发兴趣
说一说——结合《语文作业本》“课前预学一”,开展“我的家乡民俗活动”交流。
[设计说明]借鉴——激趣环节直接借鉴《语文作业本》的“课前预学一”,因为课前已自主完成,课上学生直接用这种句式口头交流,完成得很顺利。
环节二:合作探究——品“好”,到底“好”在哪儿
1.自主学习:结合《语文作业本》“任务一”分角度提示,阅读课文,作圈画并批注。
2.小组合作:每组选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并用“那夜的戏不好看,但那夜的_____令我_______”句式作探究总结,写在小组的彩色卡纸上。
3.交流展示:情好、人好、景好、事好。
4.适时介入:如学生讲“景好”,结合《语文作业本》“课堂导学任务二”中的片断二,体会情景结合;如学生讲“人好”,结合《语文作业本》“课堂导学任务二”中的片断一,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结合《语文作业本》“预学二”,讲“我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
[设计说明]重组——分清主次,花式重组主题活动,引导合作探究。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围绕课堂导学的中心任务“任务一”,重组《作业本》的“预学一”和导学“任务二”等,开展合作学习。
环节三:由浅到深,设置情境,开展高阶思维的分解指导
1.结合文本,圈出主要景物。
2.关注写法,作好文本批注。
3.分析关系,拟好探究结论。
我的探究结论是:本文通过大量的意象描写,使景与情交融。文中写( )景物时运用了( )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 )之情。
[设计说明]分解——结合《社戏》“导学任务二(2)”,课堂上化静为动,设置探究情境,分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表述探究结果。
(二)课例启示
这一课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一是要能把《语文作业本》中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有效地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二是可把《语文作业本》中的若干任务重组,以融入自己的课堂设计,重组时可以采用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单为串等方法;三是要把《语文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任务作为一种教学支架,要向学生“要”思维过程和结果,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四是要把《语文作业本》书面化的活动任务设计成有一定流程的探究过程,有时甚至可以把单一的核心任务扩展成一节课。
三、三位一体——学、练、考三位一体:构建《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的目标系统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修订稿)》指出:语文测试要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难度适宜,着重考查运用语文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的能力。细心研究《语文作业本》,我们可以发现它在活动任务设计上具有如下特点:不再是单一的题目样式,而是层层推进的任务样式;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情景模拟式;不再是单一的点状思维,而是多元层次的思维碰撞。这几点都向我们呈现了高阶思维的培养旨向,契合当前考试评价的新趋势:开放性问题代替了封闭式问题;不只是靠识记、理解、应用(低阶思维),而要进行分析、评价、综合(高阶思维);简答题不仅要有结论,而且还是呈现思维过程。如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第5题如下: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学生拿到这种试题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进行表述。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语文作业本》,就会发现其也有同样的设计,如: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将这种任务设计成思维活动交流过程,让学生第一步直接用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再联系语段的前后文进行义项的选择与表述,这样的题就是易得分题。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作业本》与考试评价的对接痕迹,将高阶思维等训练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做到学、练、考三位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