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裁精当 尺水兴波

2019-05-10黄松海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丝下文剪裁

黄松海

记叙文只有剪裁精当,尺水兴波,才会重点突出,平中见奇,扣人心弦。然而很多同学的作文,平铺直叙,详略不当,导致文章重点不突出,布局不精巧,主旨不鲜明,让人读之味同嚼蜡。如何做到剪裁精当,化直为曲呢?下面这篇失误文升格将会为你指点迷津,让你豁然开朗。

原文展示

鲜红的丝带迎风飘扬

刘雅康

爸爸与爷爷的关系不是很好,总是一见面就吵吵闹闹,让人心烦。(起笔不美,未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针对他俩的状况,我家想尽了方法,用尽了法子,可还是感觉他俩没有任何改变。原本,我家做了一栋新屋,想把住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接到城区来,让他们安享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可他们住了没几天,爷爷就回了老屋。(此段语言太平淡,未能生动勾勒出两人紧张的关系,为下文做有力铺垫)

不止一次,我询问他俩关系紧张的缘由。爸爸指着爷爷说:“你快走,在家天天弄什么祭祀,天天嚷着,连出门都要选个日子。”爷爷毫不畏惧,他猛烈地回击:“这叫求神拜佛,我天天求他们,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求一家人和睦相处、健康平安!”这就是缘由。(此段与上文衔接不紧,语言不够连贯流畅,并且描写欠生动,未能展现那种剑拔弩张的火药味,有力掀起文章的波澜,推动情节发展)

又是一年春节时,全家都要在爷爷家团圆。爸爸极不情愿,连连摇头,想着大年初一是春节,大家共聚一堂的节日,才勉强同意开车去爷爷家。爷爷家中,二老不辞辛苦,做了许多菜,连碟子都是小心翼翼地叠上去的,全家人都很开心,可爷爷却不知所终。(此段与上文衔接不紧,缺少必要的过渡与交代,不妨妙用插叙,叙写一下两者之间的恩怨或是个性,为下文情节做有力铺垫。另外,此段叙事语言平淡,缺少感染力)

吃完饭,我心满意足地拍拍肚腩,慢慢走出家门。出乎意料的是,爷爷竟在爸爸车旁。我走了过去,偷偷一瞄,发现爷爷正在为轿车系红丝带。察觉我来后,爷爷向我示意,算是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匆匆走开了。一阵晚风吹过,在灯光的衬托下,那丝带格外鲜艳,迎风飘扬。(此段对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不细腻,情景描写过于简略,未能达到以景衬人的目的)

奶奶告诉我,在车上系红丝带是当地一种传统习俗,寓意人们一路平安。原来如此,虽然爸爸和爷爷之间关系僵化,但父爱是永恒存在的,它正如这红丝带,外表普通,可它被寄予保佑人们一路平安的愿望,我想,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吧!不由得,我想起了我的爸爸:我发高烧,是他抱着我,狂奔去医院;我想独自出去旅游,是他开车为我送行;我想吃水饺,是他冒着风雪,跑去超市买的……(此段虽然展开了联想,写活了内心体验,但是语言不够优美,感悟不够深刻,情味不夠浓郁)

坐在回家的车上,回头一望,那鲜艳的红丝带依然在风中飘扬……“丝带飘飘,情义深深。”我小声嘟哝道。(此段虽然扣题,但未能有力地升华中心)

失误点击

这篇文章选材真实,中心明确,然而却没有得高分,主要问题在如下方面:一是剪裁不当,重点不突出。此文应重点写爷爷系红丝带的情景与自我内心体验与感悟,略写其他,然而文章在详写之处未能抓住细节来精心打造,未能掀起文章的高潮、形成动情的亮点。二是构思不巧妙,叙事无波澜。行文中,思路不够明晰,衔接不紧凑,宜以时间为序,纵向深入,叙写矛盾过程。还可以妙用悬念、对比、衬托、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是描写欠力度,表意不精准。行文中,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有些词句表意不顺畅,缺乏感染力,使得人物形象不鲜明,文章情味不浓郁。另外,文章的结尾未能有力地升华中心,使得意蕴不深。倘若精心打磨,此文就会臻于完美,让人一见倾心、欲罢不能。

升格佳作

鲜红的丝带迎风飘扬

刘雅康

谁说父与子就一定亲密无间呢?(开篇巧设悬念,有力地引起下文)

我们家就有这样的例外,自我记事起,爸爸与爷爷就水火不容,一丁点小事就会演化成一场战争。他们仿佛是山中的两只老虎,只要一照面,便意味着“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他们的“敌对值”绝对是处于红色预警级别,全家人为此伤透了脑筋。最近,我家做了一栋新屋,想把住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接到城区来安享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可他们没住几天,爷爷便收拾行李,像江湖大侠一样,不打招呼就回了老屋。回去的当天,爸爸还以为他老人家走失了呢,急了一身汗,托人四处打听。(此段中“水火不容”“世界大战”“红色预警”“敌对值”等词非常鲜活传神地展现二者关系之紧张,为下文做了有力的铺垫)

为何不辞而别?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固执又迷信的爷爷又在家烧香拜佛,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爸爸进门一看,脸就黑了,凶神恶煞地说:“在家天天装神弄鬼,以后别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了!”爷爷一听就气得站不住脚了,扶着墙猛烈地反驳道::“这叫求神拜佛,我天天求他们,还不是求一家人和睦相处、健康平安!”爸爸见势头不好,再说下去可能又得吵架了,立马往外走,免得爷爷怒火攻心又犯病。(此段细节描写十分出彩,生动地展现了父子之间矛盾冲突的全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文章的情节)

爷爷脾气很“倔”,在我们那一方人家中是出了名的。爸爸说话“直”,而且语气“硬”,在我们这一带也是出了名的。但随着爷爷年岁的增大,爸爸似乎总是躲着爷爷,避其锋芒,或许是为了他老人家的身体着想吧!(此段妙用插叙,巧妙交代父子矛盾的根本原因,有力凸显父与子的鲜明个性)

转眼又到了春节,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两只老虎又得碰头了,不知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爸爸极不情愿回老家,可一想春节是一家人的大事,于是只得忍气吞声带着我们回去。或许是春节的缘故,这次他们竟没有“怼”上。在吃团圆饭时,却不见爷爷的身影,我连忙去屋前屋后找爷爷,出乎意料的是爷爷竟在爸爸车旁。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偷偷一瞄,发现爷爷正在为爸爸的轿车系红丝带。察觉我来后,爷爷向我示意,算是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匆匆地走开了。一阵晚风吹过,在万家团圆的灯光映衬下,那鲜红的丝带格外鲜艳,格外显眼,如一束跃动的火苗,迎风飘扬,让我心中顿时生出一股暖意。(此段描写细腻,以景衬人,表现出爷爷默默行动中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我十分好奇地跑去问奶奶,她告诉我——在车上系红丝带是当地一种传统习俗,寓意人们出行一路平安。即便有代沟,即便有龃龉,然而爷爷那颗心却永远向着我们一家人。我想,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吧!不知爸爸对此是什么态度,事后我问了爸爸,爸爸沉默了好久,意味深长地说:“他已经老了,我们都应尊重他,顺其自然吧!”我听后心头一怔,没想到一向强势的老爸,竟也宽容起爷爷来。一根红丝带,竟让他们冰释前嫌,大有和好之势。看来,爷爷的爱感化了爸爸,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不再争吵,为这个春节平添了许多欢乐。(此段细绘“我”与父亲的对话,有力反衬爷爷深沉的爱意,并以“我”的感悟做侧面烘托,为下文升华主旨做了有力铺垫)

在回城的路上,望着谨慎驾车的爸爸,看着他已有白发的双鬓,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是他;每天晚上催我入睡的是他;我的喜好,他如数家珍;我的心思,他了如指掌;我的学习,他了然于心……他也不正是为了我们这个家才拼命地奔波吗?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满面,为我的亲爷爷、好爸爸,以及天下所有的慈父而感动,为这份浓浓的、深深的父子情而落泪。(此段展开联想,妙用辞格,层层拓展,有力地表现出天下父亲的爱子之情)

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岸。父子之间即便有隔膜,那份从未远离的爱也会让它消融,正如这后视镜上迎风飘扬的红丝带一样,它会把我们几辈人牢牢地拴在一起,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近……(此段紧扣文题,点明主旨,升华中心)

简评

修订之文,开篇巧设悬念,巧妙地引起下文。接着叙写父子之间矛盾冲突的缘由,妙用插叙交代其根本原因,形成波澜,为下文做了有力的铺垫,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继而详尽描摹爷爷默默为爸爸的汽车系红丝带的场景,在以景衬人之中,有力表现父爱之伟大。小作者还细腻描绘“我”与父亲的对话,其间又展开联想,表达自我的体验与感悟,掀起文章的高潮,形成全文动情的亮点,使得天下父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修改之文剪裁精当,技法多样,使得文章构思精巧、情感浓郁、主旨鲜明。尤其是行文之中,化直为曲,表意精准,文从字顺,优美生动,使得文章于准确之中见深意、灵动之中传真情,让人读之回味无穷!

技法提炼

升格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要巧妙剪裁,详略得当。在行文中,对于突出中心的细节要精雕细刻,略寫其他内容,做到剪裁精当、主次分明,使其叙述内容错落有致,主旨鲜明凸显。

二、要化直为曲,尺水兴波。在行文中,我们不妨运用悬念、铺垫、对比、映衬、插叙、抑扬等技巧,化直为曲,使得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读之欲罢不能。

三、要巧妙过渡,照应紧密。在行文中,要有铺垫与过渡、伏笔与照应,使得文章情节前“响”后“应”,环环相扣,连贯畅达,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另外,还要美化语言、生动表达。尤其是在结尾之处,一定要升华中心,让人读之有意犹未尽、余味无穷之感。

猜你喜欢

红丝下文剪裁
飘着红丝带的路
两装当道
下文
归来
水能生火
中华红丝带基金5年间用于健康包资金达4078.17万元
简约如故
完形填空三则
如何利用上下文进行完形填空信息推断
“红丝带”——世界艾滋病防治的国际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