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9-05-10王冬杰曹子轩祁晓花刘俊彬吕艳芬朱慧芳吕桂凤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0期

王冬杰 曹子轩 祁晓花 刘俊彬 吕艳芬 朱慧芳 吕桂凤

【摘 要】目的:探究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160例40-50岁女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纳入时间段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用信封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n=8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接受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显效+有效一共有79例,总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中15例患者治疗无效,显效+有效一共65例,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间进行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疼痛情况的观察中,治疗两组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采取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提升了治疗的效果,并且控制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阶梯性降压;引流模式;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0-0-02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由于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引起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痴呆、淡漠、偏瘫、麻木、失语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能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患者的病情可能加剧,并且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是有害的,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次研究选定160例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后,通过组间对比分析来探究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抽取我院160例40-50岁女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纳入时间段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用信封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n=80例。所有患者这都签订了实验知情书,并且在选取人员时均征得了病人和其家属的同意。观察组中,年龄41~50岁,平均(46.5±2.4)岁;病程2~9d,平均(4.3±0.6)d。对照组中,年龄40~49岁,平均(46.1±2.6)岁;病程1~8d,平均(4.6±0.5)d。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患者、无人照顾的患者;排除患者或者患者亲属部分不同意参加实验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接受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麻醉方法为局部麻醉,然后对患者进行引流,在手术过程中将硬膜下血性液体缓慢释放出来,让患者的颅内压下降,然后待患者意识障碍好转后,将引流管夹闭。在患者侧脑室上方10cm左右处放置引流袋,运用脑搏动的作用来将血肿持续、缓慢排除,达到阶梯性降压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 对比两组疗效:疗效分为三个阶段,治疗效果最为明显,恢复理想且可以减缓用药的患者,评定为“显效”、治疗效果一般,可以继续用药观察的患者,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依旧,或者患者病情更严重,则评定为“无效”,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②对在治疗前后,使用VAS疼痛评分来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分数越高则疼痛度越高,取平均值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来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等)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年龄、疼痛评分等)进行T值检验,最终得到P值,检验水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显效+有效一共有79例,总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中15例患者治疗无效,显效+有效一共65例,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间进行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疼痛情况的观察中,治疗两组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

3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治疗方面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给患者的家庭造成压力,需要尽早进行诊断,了解病情的发展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不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有更加安全、高效的方法,在减轻患者病痛的同时,提升治疗有效率。本次研究中,针对40~50岁的女性患者群体,抽取了160例符合要求的,将其分为两组实验小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组传统疗法、一组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根据最终观察的结果,采用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8.75%,经过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评分也有了显著的降低,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40-50岁女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阶梯性降压与联合引流模式治疗,提升了治疗的效果,并且控制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姚鹏飞,赵昱,高晨等.阿托伐他汀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钻颅引流术后复发率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2):1345-1348.

张爱军,陈鑫.改良引流途径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19):3176-3178.

田昵军,姜武.微创锥孔引流与常规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对照分析[J].河北医学,2016,(11):1822-1824.

牛晓滨,王世宏,王存堂等.钻孔冲洗持续微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14(4):300-303.

刘建刚,葛海涛,严小红等.钻孔闭式引流和YL-1型穿刺针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3(2):13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