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汹汹漫网红
2019-05-10中盒
中盒
刷出来的网红
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发现某些用户每次发布的普通内容,获得的浏览量或是点赞数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那么,这些数字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评价: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利用软件)手动刷出来的。
“大V、网红很多都是靠刷量才能撑起自己的门面,也因为有他们才撑起了刷量的行当。”经营某“刷量工厂”的彭亮(化名)透露,刷量、加粉这些名词,从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始,就一直伴随至今,现在这已经成为知名的网红号、营销号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图文阅读量千次15元,转发分享量百次40元,有活跃度的微信粉500粉20元……
登录某某电商平台,只要在商品搜索栏输入某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这些所谓的商家向人们推荐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可以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程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订制。
为了让买家相信,卖家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过,且跟他们拥有长期合作关系。
在搜索引擎,如果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二三十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例如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操作几分钟后,便可亲眼看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同样的,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也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操作结果均能按照用户希望的数量,实现数据的篡改。
另一个交易市场是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不断有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被转发。有好奇者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一个名为“接待老师摇钱树”的管理员简单询问了申请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随后就发来一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粉丝掏钱
水军有几个特征,一是水军造的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二是很多水军都是在凌晨(上线),如果一万个“粉丝”,每个人注册了十个白号,每个白号每天发一百个资讯或信息,那就是十万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万,其实真实数字只是一万人。
当数据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就在所难免。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瀾。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化名)同学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小雨说:“因为现在大多数粉丝都觉得转发和评论特别重要,这种数据就是越多越好。我们有时候买的,都是别人发给我的链接,我就存下来了。有时候微信群里会有链接,或者微博群有链接。买这些号,资金投入也很大,可能一个号就三四毛钱,但一买就买几千个号。群里有的可能会细分做微博评论的、专门负责转发的。”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小雨说:如果是轮博(对一条微博,参与者轮流刷一遍),数据组里面每天都会有任务,必须有公司统一安排才行。比如你连续多少天转发这个微博多少次,你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奖励。这些数据经纪公司可能会看,有些品牌方可能会看。
“流量生态圈”
正是这种大背景下,泡沫“阅读量”正在不断侵蚀互联网的诚信生态。自媒体行业日益虚高的广告开价,催生出巨额估值的“虚胖”企业。
或许,刷量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与甲方代表、公关、网络大V间一系列自欺欺人的规则约定不无联系。当每一环机构,都只对一串串冷冰冰粉丝数字负责时,公关与传播也将变得不再有意义,假大V利用假数据“行骗”的情况,也将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对此,专家表示,数据造假不仅损害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也让演艺市场陷入不注重品质而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专家吴纯勇表示:流量造假基本上违背了诚信原则。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所谓的需求进行刷量,这样一个不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就慢慢形成了。
而当数据造假成为一种产业,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因自身获利而或多或少助长了造假现象的持续蔓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眼球经济是这个时代很难避免的现象,在业界,明星或经纪人有个合理理由——明星流量大的时候,他的曝光率和受到广告主的关注就越大,鼓动粉丝集群式地去制造流量。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传媒机构也需要利益,他一旦发现比较容易投合这种情绪的时候,逐利心态让他们变得无所顾忌。造就一个流量明星,一定是明星、粉丝、媒体机构三者合力的结果。
对此,专家呼吁,一方面市场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粉丝群体、演艺市场和平台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如果只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创作真正有价值有品质的艺术作品,所谓的流量数据将都是过眼烟云。因为转瞬即逝,网络传播很快就看不到了,年轻人成长,很快又会有新的热点出现。这不仅对年轻人的情绪是一种潜在伤害,而且也在不断消耗社会资源。专家认为,应有政策去抑制这些流量制造机构。除此之外,是要有正向的宣传舆论工具去关注那些真正作为表率的、坚实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好的东西,入心入理让年轻人接受,让流量铸就长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