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一滴水
—— 又见敦煌剧场
2019-05-10文字统筹
文字统筹 雷 芝 (本刊记者)
作品简介
项目名称:又见敦煌剧场
项目地址: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西侧
项目面积:19901平方米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朱小地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朱小地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局部钢结构
建筑材料:玻璃、马赛克、混凝土、钢
建成时间:2016年10月
_构思:沙漠中的一滴水
又见敦煌剧场位于莫高窟数字中心旁,建设用地面积为6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901平方米。倚临沙漠,形状似水,通体湛蓝,称之为“湖蓝剧场”,是为又见敦煌戏剧建造的专属剧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中的一滴水”,以其珍贵无比的含义,隐喻敦煌对于世界文明的意义。水,是沙漠中最珍贵的意象,象征生命和希望,更象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下沉式结构让它遥遥望去像是一汪清泉消融向天际,显现出梦境般的效果。
_呈现:沙漠戈壁中的一座“海市蜃楼”
又见敦煌剧场用地受莫高窟景区的区域高度限制,剧场内部需要有大面积大净高的演出空间。在场地的南侧有一个大型下沉广场,根据这一特殊场地条件,建筑师借地形的高差来满足剧场的高度需求,将剧场用地下挖,与采石场的大坑相连,让剧场下沉至坑底。将入口设置在地面,出口设置在坑底,在满足规范和功能的高度要求的同时,剧场观众动线也更加顺畅。以大尺度的思维,回应了大天地的气势。建筑依场地高差变化,逐渐沉入地下。而在入口处折叠往复的之字形下沉坡道,让观众在进入剧场的过程中,其心境也随之慢慢沉静下来,逐渐浸入戏剧的情景里。
建筑立面的色彩和构造形式也并不是巧合与偶然。建筑的屋顶与外墙被四种蓝色玻璃马赛克,依从规律的几何化图形排布。屋顶上层层叠叠的玻璃立板,采用3米模数控制,其顶部为山浪形的曲线,全部节点隐于马赛克屋顶之下。蓝色和绿色对应着莫高窟壁画,雕塑中大量使用的石青和石绿矿物质颜料,让观众联想到与敦煌石窟艺术的关联。玻璃的层叠使用成为一个巧妙的手法:玻璃层面的每一次漫反射都弱化了建筑体量的边缘,漫反射的层次不断堆叠积聚,直到建筑逐渐消失在天空和模糊斑驳的光影之间。设计师大胆地使普通玻璃呈现绿色的同时,在巨大的倾斜屋面上大量使用不同层次的蓝色玻璃马赛克,完工后的建筑呈现出蓝色马赛克与绿色玻璃的色彩相叠、阳光下交相辉映的优美形象。交叠的色彩铺满11米高的倾斜屋面,加上玻璃和马赛克材料对不同光线位置的变化,呈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色彩效果,而且并不是单一颜色,它的角度变化、光线变化、周围环境变化,都会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黄色的沙漠戈壁中宛如一座“海市蜃楼”。
从整体效果需要,建筑的东西侧墙使用马赛克,而南边则使用了玻璃墙面;大量的通风百叶都进行了色彩的裁剪,让它形成一个变换的色彩图案,有效地把通风道、出入口都统一到这个体系中,最终表达出建筑的完整性。
保持设计的初心并非易事。从航拍照片看剧场,其形式类似一颗巨大的晶体。这样纯粹而单纯的形式是建筑师及其团队在很多设计质疑和施工障碍的压力下执着地坚持下来的。下沉式通道与地面所形成的三角区域,是与建筑完整性相对应的一个局部。正因为有了设计师对形式和材料的坚持,最终才有这座建筑所呈现的超越想象的存在。
同时,北侧主要立面不能采用普通的入口形式,否则纯粹的建筑形式将被入口的门、扶手、台阶等各种建筑元素打破。因此,建筑师将坡道平行于玻璃面层设置,将入口设置于地面标高之下视线不可及之处。将玻璃面层的间隔设置为3米,面层间距不会过大的同时保证了入口通行的可行性。设计利用了视错觉,通过层叠的方式将入口坡道隐藏起来,在最大限度保证通行可能的情况下保护了立面的完整。
从设计到施工,又见敦煌剧场诞生的全过程都谦逊而温和。即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与事件,但设计师及其团队的执着仍然赋予了建筑本身以柔和的仪式感,一种沉默而坚定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