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5-09修文翠常影
修文翠 常影
摘 要: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我国为主动应对此轮科技革命,先后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并颁布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积极促进新工科建设。这预示着新工科专业之中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以及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有着更多、更迫切且长期持续的需求。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 机械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也有了进步。在人类的近代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快速变革,技术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越来越难以产生新的推动力,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问产业需求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练、赛、创”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赛学结合,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教合一,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模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叫作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从这类教育形式的改革结构上来看,实际上是本科高校从学术型越来越向着应用型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供给侧需求结构上的改革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形式是依照中国国情进行针对性设定的,不论是在专业的开设上,还是在产业结构上,两者均有一对一的结构。但是由于国家多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毕业找工作成了很大的难题。用人单位也同样有着这样的顾虑,虽然前来招聘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符合工作要求的却是寥寥无几。大学生与招聘方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教育结构性的矛盾。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优化教育结构,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创建一个属于中国的特色化专业群。教育的质量提升上去了,也就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根本需求。而作为地方高校则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将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转变为专业技能型。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来创建一个崭新的、具有良好应用性的高等教育层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且多数为几所专科学校组建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随着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高等教育相应的供给侧改革,需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调整好,主动增加有效供给,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但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从区域位置、类型层次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其办学定位问题,导致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办学定位的不准确致使相应的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初期都在新增专业及扩大招生规模,没有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向导,没有考虑职业岗位群的行业背景而使得其失去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接近,办学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日常的经费来源相对较少,主要来源包括省级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面对转型发展,除了要保证日常的运行经费外,还要大量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使得学校忽视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经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最终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乏力,可持续发展困难。
三、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不断向交叉复合型人才转变。交叉复合型人才是指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能解决多学科交叉复合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扩展机械专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促使机械專业与其他专业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在课程内容上,贯彻“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思路,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和院系的限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共享,主干核心课程突出“少而精”,增大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在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实践过程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为教师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既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现在多数学校的做法是把现有的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学校级别的实践教学单位,其中可以包括计算机教学基地、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创新基地等实践场所,在不断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在训练中增强意识、学习中养成素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总体思路。同时,学校还需对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实训设施进行实验室开放、共享,满足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需要。
(三)建设“新”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促使课程与教学资源多元化,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高校教师可以走进企业,加强工程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各项综合能力。高校可以将企业的优秀工程师请进学校,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每年高校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工程技术实践。同时,高校还要建立机械科研工作室,为教师做科研项目提供方便的科研空间、最佳的资源与最好的实验设备,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使学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同时将学到的工程实践技能落到实处,也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稳定的科研团队奠定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开展机械类领域科学研究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组建相关学科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师生团队,可通过上文所述的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相结合和建立机械科研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建立了一套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智能制造企业输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4]刘朝华,李小花,张红强,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