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全程化护理服务与实施价值评估
2019-05-09王聪
王聪
【摘要】目的:评估脑梗塞患者的全程化护理服务与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门诊接诊的脑梗塞患者120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2组,60例为一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称之: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全程化护理服务(称之:观察组),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言语功能恢复情况)不及观察组,两组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脑梗塞患者实施全程化护理服务较常规护理服务更具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全程化护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175-01
前言
脑梗塞疾病多因脑血管阻塞,导致大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部位脑组织坏死,相应神经功能区域功能丧失。通常起病较急,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内科疾病中导致中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人群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慢性心衰等慢性疾病。由于脑梗塞患者个体化差异大,常规护理常常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此次研究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实行全程化护理,为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探求新思路,探究结果如正文展示。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7年01月—2018年06月间门诊接诊的120例脑梗塞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各60人。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50—75岁,平均(64.7±3.06)岁,既往有脑梗病史者6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2—77岁,平均(65.5±3.23)岁,既往有脑梗病史者8例。两组对象在病史和年龄等情况上差异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脑梗塞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案,如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补液治疗、卫生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用药、用膳及禁烟酒等。对观察组脑梗塞患者行全程化护理,包括:第一,密切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需求变化,与患者多交流,同时嘱患者家属增强与患者的沟通。经常给予患者鼓励,及时疏导焦虑情绪。第二,因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应注意避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褥疮、泌尿道感染、便秘、血栓形成等[1]。予患者常翻身拍背,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加强卫生护理,嘱进食易消化食物。第三,进行医疗操作时,提前跟患者交流,告知操作原因、操作过程、患者需要配合的事宜,减轻患者紧张情绪。疼痛难以忍受时,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镇痛。第四,遵医嘱定期协助患者行康复锻炼,配合临床医生制定符合患者病情地个体化康复方案,指导患者运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运动量,循序渐进。第五,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定期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关注患者饮食、心理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方案。
1.3 疗效判断
使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对治疗后患者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此试验中数据使用核算软件SPSS 22.0版本,其中2组脑梗塞患者的各项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同时将其运用t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2组脑梗塞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梗塞疾病通常起病较急,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因中老年人机体各项机能均有所下降,恢复能力较差,故致残率高,预后欠佳。且因为病人因偏瘫,瘫痪而常长期卧床,并发肺炎、泌尿道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便秘几率高,病患因瘫痪、言语不能容易产生抑郁消极情绪[2],因此全程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患者治疗期间,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护理、卫生护理等,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全程化护理服务方案,可更快促进患者的各方面身体机能的恢复,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复发率,明顯减轻患者及患者家属承担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能够更少的减少并发生的发生,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脑梗塞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全程化护理服务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均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益,但实施全程护理服务效果更加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更显著,并且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全程化护理地满意度更高,观察组病患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地信任度也更高。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全程化护理服务实施价值较常规护理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景.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中医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4):289.
[2] 张爱春.社区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