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
2019-05-09邬鼎
邬鼎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生颂》进行对比赏析,希冀可以找出三種译本各自的长处以及不足。本文中对原文以及译文主要在节奏、结构、意像三个角度进行赏析。除此以外,还运用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分别对三种译文在表达原诗内涵、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种全新的诗歌翻译赏析角度。
关键词:对比赏析;《人生颂》;泰特勒三原则;诗歌翻译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
1. 作者及原文写作背景概述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生于美国缅因州,他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人生颂》作于1839年,当时诗人的第一任妻子因为流产而逝世,作者因此陷入无比的悲痛中。而后他开始追求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在追求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人生颂》同时也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英文诗歌。
2. 原文赏析
《人生颂》是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所著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抒情诗。该诗的说话人主题是一位年轻人,阐述了以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对抗消极的虚无思想的人生哲理。全诗语言庄重、严肃而通俗,诗人从几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人生的积极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结构以及节奏韵律两个方面对原诗进行赏析。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共9节,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理和论述都非常有技巧。全诗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了诗歌的第一到第三节,阐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观,诗歌的第二层次包含了诗的第四到第六节,承接前三节的内容继续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层次包含了诗人积极的人身观,他觉得人应当珍惜生命,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如“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和“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行动吧,就在活着的此刻行动!)。第三层次包含了诗歌的第七到第八节,阐述了诗人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观点,诗人将人生比作大海“Sailing o'er life solemn main,”(当他航行在生命庄严的海洋上)。通过将人生比喻成大海,诗人认为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诗歌的第四层次也就是诗歌最后一节。在这一节中,诗人发出了号召,倡议人们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所阻碍,振作起来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如“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让我们振作起来然后行动吧)和“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奋斗不止,收获不停)
从节奏上来看,《人生颂》全文韵律优美,非常有节奏感。《人生颂》采用了英语诗歌中最常见的四行诗节的形式,押韵主要是抑扬格的四音部。诗歌的选词也非常通俗易懂,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词语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押韵方面,本诗采用a,a-b,c-d-c-d,e-f-e-f这样的隔行韵形式,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行用单韵,如第一节中一、三行的“numbers”“slumbers”,二、四行的“dream”“seem”。双韵幽婉明快,单韵则强劲有力,两者的乏叉使用无疑进一步增强了该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除此以外,部分诗行还采用了头韵的修辞形式。
3. 译文对比赏析
此部分将对《人生颂》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标题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标题往往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通过阅读标题,读者往往可以从标题中得到关于诗歌内容的信息,标题还经常会包含作者的感情。作为读者阅读诗歌第一个看到的部分,标题也是读者鉴赏诗歌的钥匙。从内容上的翻译来看,三位译者对于这首诗歌的翻译各有见解,在保持同原文在形式和内涵上的表达上则各有长短。
例1.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黄新渠译:“万物并非它们显示的模样”。此译文基本在形式和内涵上基本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尤其是将原文的seem处理成显示,译文与原文处理成一样的都使用了动词。再结合本句翻译在语序上也基本与原文保持一致,所以此句译文基本上都满足了泰特勒三原则的各项要求。本译文的things译为“肉体”,是属于对原文狭义的,具体的理解。这种译法也丢失了原文的部分含义,从这点来看,译文不符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第一条“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例2. 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
黄新渠译:“艺术长久,韶光飞逝。”此译文将art直接译为“艺术”导致译文读起来非常使人困惑,似乎前后不搭边。经过查证,art不仅有“艺术”的含义,也包含了艺术作品,所以此处应当指的是完成一件艺术作品需要很长时间,与后文的时光飞逝形成对比。此译文虽然在形式上与原文基本对等,但未能完整传达原文的内涵,不符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部分要求。
黄杲炘译:“学艺费光阴,时日去匆忙。”此译文将art译为“学艺”,虽然表达出了原诗的内涵,但是在用词上做了从名词到动词的变化,所以与原文并不完全贴合。全句翻译总体上没有完全满足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要求。由此来看,此译文基本符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于译文在形式和内涵上忠实于原文的要求。
例3.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ing,
黄新渠译:“永远要有所作为,不断追求。”此译文表达出了原文的内涵,但是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原文的对仗非常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是译文在翻译时损失了原文对仗的形式,从此点来看,不符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第二条以及第三条要求。
黄杲炘译:“不断去收获,不断去追求。”此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了一致,对仗相对较为工整,但是将“achieving”译为“收获”似有不妥。原文的“achieving”是“去实现,去努力以获得成功”的意思,而直接译为“收获”似乎在逻辑上与原文不符合。此译文很好的符合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于译文在形式和内涵上忠于原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Fraser Alexander; Alexander F. Tytler; Jeffrey F. Huntsman. 1978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何其莘,仲伟何等,《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