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印第安人营地》的小说节奏

2019-05-09何艺源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旨节奏

何艺源

摘  要:《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而小说节奏生动地解码了小说主旨。本文讨论了小说节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体现,小说节奏快慢交替,主要是“概要”、“场景”、“省略”、“停顿”的交替变换。在到达印第安人营地之前,小说节奏较为舒缓,缓慢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而在到达印第安人营地后,在为产妇接生时,小说节奏较快,几乎跳过了接生过程,体现了生命的到来是如此迅速;在接生之后,小说节奏再次放缓,几乎停顿在印第安人丈夫的死状上,体现了生命逝去的结果是长久的。在节奏的快慢交替之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推进情节的发展,揭示小说的主旨,让读者在节奏的律动之中体会生命的意韵。

关键词:《印第安人营地》;节奏;主旨;快慢;生与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1、引言

苏珊·朗格曾启示我们,节奏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之中,“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是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命节奏可能变得十分复杂,但如果真地失去了 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下去”(1986:146)。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节奏的加快与放缓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意图,它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的律动,使得读者在作品的节奏中主动把握生活的意蕴与内涵。《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短篇代表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医生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 尼克,和乔治大叔前往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的故事。在短短的一篇小说中,既有新生命的诞生,也有生命的逝去,生与死的神秘氛围笼罩着整篇小说。然而,小说的节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关于生与死的描写上,节奏快慢交替,就好比生与死的循环往复,生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小说节奏在快与慢中切换,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2、小说节奏分析

2.1 小说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生命体运动的体现,它推动小说以一种人的日常经验能感同身受的速度向前发展,给人审美的享受。节奏与人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指出: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1980: 78)。由此可见,节奏带给人的审美体验是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郭沫若(1979:231)在《论节奏》一文中强调“凡是要构成节奏总是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这是甚么 呢?一个是时间的关系,一个是力的关系”。“时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时间的间隔上,而“力的节奏”主要体现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或运动的强弱变化上。在小说中,节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现在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上。法国理论家热奈特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概括成了四种情况,它们分别是:“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并且这四者的交替变换是小说节奏的主要体现方式(Genette,1980:86-112)。

2.2 小说节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体现

小说节奏主要的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推进上,当小说节奏加快时,情节则加速向前发展,当小说节奏减慢时,情节向前推进的速度放缓。而小说节奏的调控有利于作者加强对小说情节的调控,根据写作的意图与表达的主旨,合理安排故事事件,推进故事的发展,展现并解决矛盾冲突。从故事的整体情节发展上来看,故事的节奏快慢交替,呈现出慢-快-慢的节奏变化规律。故事的一开篇,尼克一行人搭乘船去往印第安人营地的场景就映入读者的眼帘,通过叙述者的描述,读者知道了他们是如何坐上了船,是谁在划船,划得快或慢等等这一系列的细节,就好比读者也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开头慢节奏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到仿佛置身其中,坐着小船缓缓地驶入营地,然后跟着印第安人慢慢地走到棚屋,在這种慢节奏的律动中,叙述者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搁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摄像机镜头慢慢走进印第安营地去一探究竟。

在为产妇做手术的过程中,小说节奏加快,并以尼克的视角来看生孩子的过程。尼克举着摄像机并聚焦在产妇和她周围的人身上。最后一句“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7)表明手术已经结束,孩子已经生下来了,这一句是对整个手术过程的“概要”,由手术前的“场景”转变为手术中的“概要”,叙述时间变短,漫长而有难熬的手术过程缩略成短短的“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十个字,这使得小说节奏加快。生孩子部分的节奏加快,手术过程在这里被直接跳过,这让读者感觉到新生命的到来是那么迅速而又简单。

手术结束后,小说的节奏再次放缓,还原了接生过后的“场景”,情节缓慢向前推进,这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了铺垫。苏珊·朗格(1986: 146)强调“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前一个事件为后一个事件的到来做了准备,“节奏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新紧张的建立”。当医生去发现躺在上铺的印第安丈夫死去时,小说的再次节奏变慢,仿佛时间“停顿”,原本被子掀开就一秒钟,看清楚被子下发生了什么也只需要几秒钟,可是在这里时间的流逝与之前比起来变慢,通过医生的视角,我们看见了躺在血泊中的印第安丈夫,“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7)故事节奏由“省略”般的快节奏转变为“停顿”般的慢节奏,这说明了死的过程是非常之迅速,而死的结果却影响深远。

在小说的最后,父子两人对生死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一段对话的节奏也是相当之快,几乎都是自由直接引语,省去了引导词,抹去了叙述者的声音,两个人物直接进行在场的对话,中间没有停顿,流畅地展现了人物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尼克追问“他干嘛 要自杀呀,爸爸?”,医生立即回答道“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就在这几乎没有停顿的一问一答之中,尼克对于生死的看法渐渐成熟,其中也包含了海明威对生死的看法,“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这就表明了海明威认为死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郭青格指出(2009)“对于死亡,在海明威的意识深处,不仅坦然地接受了它,而且还升华了它,海明威把死亡当成了一种震撼人的心灵的悲剧美来看待”。

3、结语

节奏不仅是生命活动的独特原则,也是小说传达主旨与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小说离开节奏,便失去跌宕起伏的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者便不能在文字的律动之中和小说人物同喜同悲,因为节奏“以它那美妙的消长起伏使我们心里充满了惊讶、新鲜和憧憬等感觉”(431)。《印第安人营地》的节奏快慢交替,在慢节奏之处将读者缓缓带入到故事背景之中,使得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跟着尼克一行人慢慢地进入到印第安人的营地,进入棚屋,站在一旁冷静地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丈夫死状的缓慢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死的思考;而在快节奏之处,新生命迅速降生,印第安丈夫迅速死去,体现生与死的到来都是那么的快速而又突然。本篇小说节奏的快慢交替,体现了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与死都伴随着痛苦,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死的结果却是永恒的、缓慢的,死亡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保持尊严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Genette,G. Narrative Discourse[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2]Hemingway, E. In Our Time[M]. Englewood: Prentice Hall & IBDP Publication, 1996.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节奏[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0(01):131-135.

[7]郭青格. 独特的审美意味——《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死亡意识解读[J].名作欣赏,2009(10):120-122.

[8]邓颖玲,蒋翃遐. 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91-94.

[9]张福勇. 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新解[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02):389-400.

猜你喜欢

主旨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树懒的节奏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YOUNG·节奏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平淡真实显主旨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