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在比喻

2019-05-09徐云燕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朱自清比喻

徐云燕

摘  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新变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在过去整个中国文学的土壤上成长起来,又创造性地借鉴了外国文学有益的经验,是承前启后的发展,带着一种经过变革后的极大的创造性。朱自清是这个时期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朱自清写景散文广泛运用着比喻的“女性”色彩,流溢着温婉细致的女性情结,是其内在精神上达到的美的和谐点。对朱自清散文“女性情结”艺术成就加以研究、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朱自清;写景散文;比喻;“女性色彩”;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朱自清(1898-194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至今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郁达夫先生曾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为什么他的散文有着动人的艺术力量,并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细细考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如《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不难发现,他极力追求精雕细琢、明丽动人、典雅飘逸的语言美,擅长运用不同形态的女子形象来比喻笔下的自然风物,想象丰富,随物赋形,用奇妙生动的比喻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情景,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情景之中,获得一种细致温婉、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研究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女性”色彩这一独特的艺术美,可以借助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

什么事比喻的“女性”色彩?请看例子:“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春晖的一月》)句子比喻的独特之处在,将烟雾缭绕中朦朦胧胧的山比喻成淡妆的姑娘,如姑娘般羞涩,轻纱隐粉面,半遮半露,赋予读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联想。这就是比喻的“女性”色彩,通过女性柔美的形象将大自然的美好,妥帖、恰当地表现出来。朱自清散文中具有女性色彩的比喻,体现了女子的纯洁性与完美性,是进行纯艺术的审美。

《绿》《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尝试着感受“比喻的女性色彩”的艺术审美效果。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把水比作女子是再恰切不过的,因为水的柔、清、活与女子的温柔、纯洁、活泼等品性特别地相似。在《绿》中,当作者见到梅雨潭那一池清澈见底、绿得像碧琉璃般的潭水时,陶醉其中,情不自已,把心中美好的情感倾注其间。他迷恋于这一片勃勃生机的绿,觉得“着实可爱”,把它比作是“少妇拖着的裙幅”而“松松地皱缬着”;说它滑嫩得像蛋清,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从色彩到质感,生动刻画,给人以多角度的联想和美感。明艳多姿的画面中,仿佛跳动着一位美丽纯洁的女子:水面的皱缬,好像她的裙幅;水波的微漾,仿佛是初恋处女跳动的心;水面的明亮,仿佛是手和身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朱自清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把它称为“女儿绿”。他把“绿”当成了活泼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当成了自己已渐渐长大的“女儿”,用慈父对女儿的抚慰,拥抱她,亲吻她,“拍你,抚摩着你,掬你入口”等一系列亲昵动作,来表现出父亲与女儿之间深沉的骨肉亲情。这逸趣横生的情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又一写景名篇,它描写月下荷塘美妙温馨的景色。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自然舒展、临风摇曳的姿态。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朦胧的月色轻笼中,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如自然、清丽的美人流露出惹人怜爱的娇羞。写流水“脉脉”的,如女子的温柔含情的眼波。这些描写,创造了美好、生动的意境,细致温婉的“女性”色彩令读者沉醉。

在朱自清其它的写景散文中,也频频出现美丽女子的形象。如:

“那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枝头……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子就好了。”(《阿河》)

在这些写景散文里,高悬夜空的明月、平和纯净的月光、浴着月光的柳枝、被风吹起的水纹等等无生命的自然物,经过作家心灵的熔炼,浸透着作家独特鲜明的生命感觉色彩,通过新鲜独特的比喻,与温婉、纯情、美丽的女性形象融合,幻化为充满灵性的活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自然风物的特征,如那雾中月水中花般的虚幻美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的特征重合、叠印,营造出一个至真至美、极幻极真的艺术境界,使读者情思激荡,浮想联翩,获得超脱于物的朦胧而含蓄的美的感受。

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用美丽女子来体现景物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呢?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是永不缺席的。除了山水之秀美,集天地之精华于一身的女子往往成了文人墨客竭尽才能讴歌的对象。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纯情与娇美,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能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盼。诗人在创作时,要么把景(物)与女子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突出景(物)的某种特征;要么为写出女子的美,用景(物)作比。如“有女如玉”(《诗经·野有死麋》)以美玉比喻女子之貌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用鲜艳的桃花来比拟少女的容颜。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以春秋时越国绝色美人西施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一样美丽动人,比喻西湖阴晴时的恰到好处的美丽景色。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朱自清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自己又对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很深的造诣。深厚的古典艺术修养促使他在写景时,自觉不自觉地用女子来体现所写景物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将所写的景与所比拟的女子高度水乳交融而又浑然天成。

二是朱自清的审美理想内涵融合着西方审美观。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思想、新旧意识交替与交织的时期,朱自清受到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启蒙主义、人本主义、自由生命意识的艺术精神的影响,建立起以作家个性为本位,“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表现“自己的”“浓厚的”“情感”,以个人的眼光、個人的情趣、个性解放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行创作,再加入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挚委婉、清新典雅等元素,从而建立起具有鲜明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或潇洒飘逸,或深沉顿挫,或热情奔放,或委婉细腻,充满情致。

三是个人的家庭生活体验加深了朱自清对女性世界的认识。朱自清有过两次婚姻。1916年与老家的武仲谦女士结婚,婚后生育六个儿女。武仲谦女士病逝后,1932年,与陈竹隐女士结婚,又生育三个儿女。在耳鬓厮磨的家庭生活中,温柔娴淑的妻子,天真稚气的女儿,时时让作者感受到女性的温柔、美好,在当时较为封闭的社会中,给作家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加深对女性世界的认识和体会。这些生活经验投射到作者心理世界中,影响到他对自然风物的感知、观照与描写。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沉淀已久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厚积薄发,用溶进自己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来比喻美丽的自然景物,新鲜贴切、惟妙惟肖,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如《绿》中作者对梅雨潭的描写,倾注了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依恋和爱。《歌声》中“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把暖暖的微风比作爱人温柔的鼻息,不仅突出风的轻柔,而且突出了风的亲切温和,使人触摸可感,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饱含着高尚的、真挚的感情。他总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真实地倾注在作品里。“文学作品应是情感的符号”,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是思想的结晶,也是感情的结晶。细心领会作品中朱自清的美学思想,感受他用女子的柔美形象来实现其审美理想,营造出独特的细致温婉的审美效果,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带给我们的是美丽迷人的艺术世界。

猜你喜欢

朱自清比喻
匆匆
比喻有话说
清芬正气朱自清
比喻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比喻最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什么是比喻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