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抓好两个着力点
2019-05-08郭田勇
郭田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2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习总书记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部署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牵住了深化各領域深化改革工作的“牛鼻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供给管理纳入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是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创新。在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环境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屋建瓴的统领性战略部署,核心是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为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稳增长与防风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个着力点
习总书记对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总结: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当前,我国经济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两个方面。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在于中小企业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融资,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国有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而占市场绝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只能付出更高的成本获得融资。根据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当前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部分高于10%。此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但占有的金融资源高达65%,银行业对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以大型化、集中化为表现特征的银行资源供给结构与小型化、分散化的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然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产业细分化、专业化、创新化已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而国有企业规模大、效率低的特点导致其“船大难调头”,难以迅速调整适应经济转型中新的市场需求结构,市场化的中小企业进而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践行者。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改善资金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杠杆结构,增强金融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有序化解金融风险同样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落脚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孤立的,是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过程中各实体经济部门间、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间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尤其是资金密集型特点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行业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过剩产业部门的杠杆率较高,而高杠杆率又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即在经济繁荣时期会促进企业利润增长,而在经济下行时期则会引发信用风险。在经济云诡波谲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去产能可能会导致这部分企业失去持续融资“输血”的条件,断然“失血”会导致债务风险集中暴露,进而引发相关银行信贷风险,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所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仍要坚持渐进式改革这一基本原则,在控制改革推进力度和节奏的同时,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推动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多措并举
金融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核心部门,承担社会资源配置的中介职能。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呈现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特点,融资方式相对集中、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机构内部的制度政策安排、技术能力、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加深入理解金融本质,更加注意尊重市场规律,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带动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一是通过积极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优胜劣汰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运行来过滤无效供给、按市场方式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如果不能去除多余且无效的产能,市场新的增长点就无法得以培育并成长,这既是资源配置问题,也是社会运行机制问题。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亟需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设资本市场,鼓励VC、PE、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发展,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通过优化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动能;金融机构应当积极灵活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将成本、收益和风险更好地精确匹配,形成相对合理的社会融资成本结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银行业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三农”以及绿色金融服务。
二是严格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首先,从宏观调控来看,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其次,从金融行业机构自身发展而言,金融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优化、改革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与流程,在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控制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综合化经营条件下的并表管理问题,明确不同业务之间风险的传导性,加强综合化经营条件下并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风险管理的综合化,在金融机构体系内实现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最后,从金融监管机构的思路而言,需要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协调机制,建立形成符合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结构,填补金融监管真空,解决监管错位和监管套利问题,对各类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实现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避免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的宏观经济不稳定,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相配合,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持久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