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健与长寿
2019-05-08黄小红
黄小红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最大的排毒器官、也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胃肠道长度约7米左右,具有消化、吸收、排泄、免疫、调节情绪的作用。
1. 消化系统分泌各种消化酶,食物通过口腔咀嚼及胃肠蠕动进行机械消化,与各种消化酶混合进行化学消化,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经过小肠、大肠吸收,最后食物残渣则以粪便的形式被排出体外。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决定机体的营养状况,各种营养素的缺乏引起各种疾病,易导致衰老。营养素缺乏总体表现为:消瘦体弱、体力下降、贫血、疲倦,情绪障碍、失眠多梦、脱发斑秃早秃、手脚发麻、视力下降、食欲不振、记忆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各种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等,营养不良后明显影响各种疾病的康复。
2. 大便是机体代谢的产物,其颜色、气味、排泄频率等,都隐藏着健康的学问。从大便的形状可以判断肠道的消化及吸收功能,五星级的大便应为:每天1~2次、黄褐色、光滑粗大、不软不硬、臭味适中、不黏便池的大便。
3. 肠道层层防卫。肠道黏膜、黏液、肠道黏膜下的大量淋巴细胞及肠道菌群形成强大的肠道屏障。肠道黏膜和黏液形成肠道的机械屏障和化学屏障。人体的淋巴细胞60%~80%存在肠道,形成肠道的免疫屏障。人体的微生态80%存在消化道,微生态的细菌总数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其细菌数量巨大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平衡性,构成了人体肠道菌群,有益菌和有害菌构成动态平衡,形成生物屏障。益生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阻止致病細菌。益生菌伴随人的一生,随着年龄的老化,益生菌逐渐减少,个体健康状态、药物以及化学制剂影响益生菌的动态平衡。
大脑和胃肠道之间有着精密的调控。胃肠上有几千万个肠道神经细胞,形成肠道神经系统,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主管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接受胃肠道信息传到大脑,同时情绪也通过神经细胞传递到胃肠道,形成大脑-肠神经-胃肠道互动。
正是基于胃肠道有着许多的功能,故健康的胃肠道对我们人体极为重要,健康的肠道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使得寿命延长,我们保护胃肠的法宝如下几点以飨读者:
1.少食多餐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是有道理的,人们随着年龄增大,牙齿脱落、咀嚼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机体能量需求减少,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多,约七八分饱即可,晚餐尤其少食。如饥饿明显可在两餐中间少量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每次正餐前略有饥饿感。
2.细嚼慢咽 充分利用口腔的咀嚼功能及唾液的消化功能,减轻胃肠的负担,避免狼吞虎咽,防止呛咳及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和窒息。
3.避免生冷食物 中医理论“胃喜暖、脾喜燥”。进食生冷食物易引起消化道血管收缩血供减少,甚至血管痉挛引起腹痛,减少消化液的分泌,生冷水果等食用前可用热水泡温,否则容易引起腹部冷痛、食欲变差、大便溏稀等消化道症状。
4.金字塔饮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适量优质蛋白(鱼、鸡蛋、禽、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5.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益生菌是伴随人的终身,随着年龄增大,益生菌逐渐减少,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提高老年人消化、吸收的功能,改善老年人的消化道症状,建议每天补充。
6.调理心态 心理健康是养生第一要务。中老年人大多事业已定,应当享受天伦之乐,若是七情六欲过度必然引起全身气血不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容易引起腹胀、食欲差、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要老有所乐,儿孙自有儿孙福。
7.适量运动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坚持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6000-10000步。但不可剧烈及长时间运动,也不宜饭后久坐及卧床,否则易引起消化不良及食管反流等症状。
8.自我检查 学会观察五星级大便。如果大便颜色及性状发生变化均提示异常。如出现黑便要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出现鲜红色大便考虑上消化道大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如果出现大便表面带血考虑直肠及肛门病变等,及时到医院就诊。
9.口腔保健 注意牙齿保健及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三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
10.三因制宜 各种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以上只是适用大部分正常人群,若不知变通,则有损无益。有少数疾病状态的老年人饮食需因病制宜。如糖尿病饮食、痛风的低嘌呤饮食、高血压的低盐低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