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
2019-05-08王俊忠
王俊忠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一直以来得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视的。现代社会农业的机械化十分普遍,我国缺水现象严重,因此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已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工程。但是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渗漏情况都十分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故为确保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必须开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本文就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水利渠道;防渗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6-0115-02
随着我国农业事业逐渐壮大,农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小型的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已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农业产量的坚实后盾。但是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并不完善,渗漏现象也较为严重,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1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现状
由于天气干旱的原因,导致农田的土地严重缺水,土地农作物没有水的灌溉,粮食无法丰收,农作物无法成熟,农田的农业因缺水而无法发展。农田的水利渠道主要是解决小型农业生产中灌溉问题。因此,人们不断修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以确保在农田干旱缺水时,对农田进行灌溉,使得农田农业的顺利发展,提高农作物的收成,提高农民的收入。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建造,为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修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土地干旱时,对农田进行灌溉以确保农作物的发展,促进农业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许多的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都有十分严重的渗漏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建造农田水利渠道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过关,长期使用而造成损坏。其次,无法对农田水利渠道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使得许多设备瘫痪。再次,修建农田水利灌溉的力度不完善,专业性差。
2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渗漏的影响因素
2.1 生物因素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里有许多的老鼠、蚂蚁等动物,这些活物对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白蚁等穴居动物有着强大的破坏力。
它们长期在地下运动和破坏会是农田水利渠道慢慢的出现渗漏,开始渗透的面积较少、渗透的数量也比较少,渗漏现象不严重。但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和积累,透漏的面积逐渐变大,渗透点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渗漏相连,形成大规模的农田水利渠道的渗漏。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若遇到暴雨期,农田水利渠道由于地下的大规模渗漏,暴雨的冲击而导致不堪一击,发生水利渠道工程的坍塌,影响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的安全和发展。
2.2 地质因素
由于多数的小型农田的土地多为砂石土,从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立在有砂石土的地方。
砂石土不如土地粘性大,而且土质十分的松散,因此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若处在多雨的季节,或者极为干燥的季节,需要大量的使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农田的灌溉,这时候由于土质的原因,很容易造成土壤与农田水利渠道的粘黏性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农田的砂石土被雨水冲走或由于出现地下水反渗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得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被破坏,而无法再投入使用。
2.3 人为因素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在很大方面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首先,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甚至是不负责任,而导致监理力度不强,建造工程不堪一击;其次,监管人员对建筑材料的监测力度不大,导致后期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抗压能力弱,极易出现渗漏;再次,由于人们对修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的认识不够,专业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使得工程沒有专业指导和专业人员进行把关;最后,由于人类常常在小型农田水利渠道上走动,容易造成土地的松散;以此同时,人们的过度伐木,从而引起的水土流失,也会对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造成负担,甚至是对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4 施工期间的隐患
首先,由于对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于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设备不够先进,制度不健全,使用的材料建筑材料不达标,而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不高,甚至遗留了许多安全隐患。其次,修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的地点多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带,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专业水平不高,同样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在建设期间就存在了许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首先,段与段之间需要进行接头的地方,由于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处理不够精细,从而中间形成的许多空隙;其次,在进行地基处理时,无法对地基进行全方位清理,有许多杂物,无法清理干净,从而影响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的建设;再次,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堤坝的填充材料五花八门,树根、树枝、杂草等,这些杂物时间长远后就会被腐蚀,而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坝身空洞,上面的土块无法压实,土块架空,易造成坍塌。
3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概述
我国许多农村的生产结构和经济生活的来源都是农业生产,虽然我国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农业依旧是我们发展的重要产业。农田的农作物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我国的水资源却在日趋减少,水资源极其短缺,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办法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的发展,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建设就是对农田农作物进行合理的灌溉,以确保农田能够健康发展。但是由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总是出现渗漏的情况,这不仅无法确保水资源的利用率,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水资源的浪费,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进一步提高农田农业的产量,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4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
4.1 混凝土防渗技术
截止目前,我国最先进的小型农田防渗技术就是混凝土放渗技术。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地形等方面,因此混凝土防渗技术可应用于任何地区。而且混凝土防渗技术使用年限长、抗压性高、后期的维护保养也较为方便快捷。混凝土防渗技术是当前最受关注、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
4.2 土料防渗技术
土料防渗技术主要使用于气候温和的地区。它的特点在于原材料选取方便、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成本也相对比较低。但由于它的灌溉速度慢,抗冻能力低,后期的维护保养的费用太高,导致土料防渗技术的应用远远低于其他几种防渗技术的使用。使用土料防渗技术要严格注意在施工过程中含水率以及配合比,严格做到材料先干拌再湿拌,已达到土料防渗技术的最优效果。
4.3 膜料防渗技术
膜料防渗技术主要使用原材料就是塑料薄膜,它的特点在于适应能力非常强,防腐蚀性强,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使用,而且具有较强的防渗性以及抵御寒冷的功能,使用简单方便,许多北方寒冷地区使用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膜料防渗技术自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如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而且膜料防渗技术抵御穿刺能力很差。故在使用膜料防渗技术时,要注意在完成膜料防渗涂层后,再在上面设置一层保护层,以确保放渗技术达到最佳的效果。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膜料的完整。
4.4 水泥土防渗技术
水泥土防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与土料防渗技术是非常相似的。我国南方与北方使用水泥土防渗技术时主要包括:塑性水泥土和干硬性水泥土。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防渗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还可就地取材,简单方便。对于天气干燥寒冷的北方来说,适合采用干硬性水泥土,南方更多采用塑性水泥土。使用水泥土防渗技术,需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原材料的监管,以确保水泥土完全粉碎并且进行充分均匀的搅拌,从而提升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质量和使用年限。
4.5 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
瀝青混凝土是较为柔软的泥土,它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防渗能力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它的抵抗寒冷的能力远远大于其他的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而且它的价格与混凝土的价格相差不多,因此在气候非常寒冷的地区是非常适合使用沥青混凝土来进行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的防渗的应用。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应用时,在施工前首先要试铺筑,并进行碾压。其中碾压是整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因此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不得半点差错;而后,进行铺设整平胶层、防渗层、涂封闭层。这是进行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应用的必要步骤。沥青都会凝土防渗技术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为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在许多农田都在使用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
5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民生工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小型农田的渗漏现象,使得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本文就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渗漏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出渗漏现象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使得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工程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林.渠道防渗技术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及其作用[J].四川水泥,2017(08):126-126.
[2] 欧光海,严建国,姜本海,周传松,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除京石段)首级施工控制网测量工程技术总结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3] 吴超.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160-160.
[4] 张林.小型农田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9):52-53.
[5]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精讲(2006)[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6.
[6] 《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范例》编写委员会.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范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