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勃:生若流星,光耀千年

2019-05-08

高中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滕王阁王勃

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高句丽。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现在,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国大事相提并论?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因为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杜被组织提拔了,去四川担任县令。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的日子。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它能与帝国大事相提并论。1400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年少成名命运多舛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山西龙门王家。王勃的爷爷王通是隋末大儒,门生众多;叔祖王绩是初唐田园诗第一人,名作《野望》,无人不知;父亲王福畴也毫不逊色,是唐朝重臣,官至太常博士。

王勃六岁就能作诗、写文章。九岁时,他读大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竟洋洋洒洒写了十卷《指瑕》,批评颜大师的错漏。十岁,就通读儒家经典。十二岁,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医术。十四岁,上书绛州司马,寻求入仕。十五岁,上书宰相刘祥道,被誉为“神童”。十六岁,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被称为“大唐奇才”。十七岁,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了整个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当此之时,王勃的人生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就在他风头最劲的时候,命运和他开起了残酷的玩笑。

当时,王勃在沛王府里任修撰,而沛王李贤还只是个贪玩的11岁小孩。有一次,李贤和英王李哲在一块儿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其助兴。这本是王府里的玩笑文章,不料却被有心人呈送到了唐高宗面前。

年少轻狂的王勃不知道他已犯了大忌。有玄武门之变的惨祸在前,又亲身经历了哥哥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风波,唐高宗对兄弟相争之事极为敏感。当他读到“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心中怒不可遏,斥责王勃不仅没尽劝谏之责,而且有挑拨离间之嫌,应立即逐出王府。

转眼之间,王勃的无量前程就化为了泡影。要知道,古代学子的前途无非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这买家,普天之下有且仅有一个。像王勃这样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号的——其前景,比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还要更加黯淡无光。

到哪里去呢?王勃凄凄惶惶,踏上了游历蜀地的旅程。此时的心境,同样是写送别诗,他的诗风由豪迈转而变为凄清,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再由凄清转为悲切,如《秋日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然而,命运对他的捉弄还远远没有结束。

自蜀返京后,在友人的引荐下,王勃获得虢州参军一职。在虢州待了不到两年,便发生了“匿死罪官奴”事件。他私藏一个犯罪的官奴,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把人给杀了。这桩案子很蹊跷,非亲非故,王勃为什么要私藏罪奴?害怕泄露,为什么不放走了事,而是杀人灭口犯下死罪?后人推测,很有可能是王勃恃才傲物得罪了同僚,而遭人陷害——但这事已真伪难辨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恰逢朝廷大赦天下,王勃捡回了一条性命。但他的父亲王福畴却受此牵连,被贬到蛮荒之地交趾(今越南北部)去了。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入狱。在《上百里昌言疏》里,他痛批自己“无益于国而累于家”:“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劫后余生的王勃收拾好行装,要去交趾看望他的父亲。他不知道,此去交趾,只有去程,没有归程。在乘船前往交趾的途中,王勃溺逝,年仅26岁。他也不知道,此行途中,他将迎来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千古名篇盛唐气象

去往交趾途中,王勃路过洪州(江西南昌)。

洪州閻都督重修滕王阁告竣,在重阳节这天大宴宾客。因为王勃赶巧参加了,这场宴会也就永远地留在了史书上、传奇中,被后来的人一说再说。

话说阎都督宴客,本来是为了吹捧自己的女婿。他让女婿提前准备了一篇序文,计划在宴会上当作即兴之作炫耀一番。因此,当他假意请各位来宾作序时,大家都很识趣地推辞了。只有王勃没有推辞。

是他情商太低,不懂人情世故吗?不是。是他对仕途名望已无所求,活在这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诗文了。他不能为了圆滑客套,而舍弃腹内文章。

多亏他没有推辞,才有了千古雄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什么水平?声韵铿锵,辞藻壮丽,文气畅达,瑰丽俊爽。而且气度飞扬,六朝体,盛唐声。

700余字的骈文,用了20多个典故,创造了30多个成语。短短一顿饭的工夫,王勃就凭一己之力,更新了汉语的词汇库:襟江带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胜友如云、躬逢其盛、钟鸣鼎食、云销雨霁、水天一色、渔舟唱晚、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文章第一段用各类对偶开头;第二段描写登临风景;第三段描写天地辽阔;第四段,逸兴遄飞,爽籁清风,纤歌白云,气凌光照。到这里,情绪还是高兴的。再然后天高地迥,觉宇宙无穷,兴尽悲来,盈虚有数,转折了。

这里就是王羲之当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转折点。是老杜后来“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开场。是苏轼跟他哥们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时刻。

王勃也难过了一会儿:天高海阔之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若到此为止,其实也差不多了:情也抒了,感慨也发了,可以了。但王勃没一气沉到底,文笔再一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然后又开始一口气泼典故下去。最后:“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很放达的心胸了。

传统六朝文章,如《兰亭序》,可能就开心一会儿,然后难过,最后唉一声,来个“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而王勃开头逸兴遄飞地写景,中间天高地迥地难过了一下,但再一仰头又起来了,一点都不颓废。从头到尾,天高海阔,一派少年人心胸,虽然王勃写这文章时已经倒过霉(而且他快要死了,这时他自己并不知道),却依然相信未来,一派慷慨气象。

最重要的,是格局。王勃在《滕王阁序》末尾那首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与杜甫的“不废江河万古流”,是一样的,历史自行流动,无人可以左右。这就是气象高眼界大,这就是盛唐气象。

猜你喜欢

滕王阁王勃
陈中建
滕王阁游记
夜眺滕王阁
蜀中九日
王勃
王勃
滕王阁
一字千金王勃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王勃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