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城市建筑患上“文化失忆症”
2019-05-08刘佳璇
刘佳璇
2019年1月11日,游客在由重庆市江北纺织仓库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北仓文创街区内游览(王全超/ 摄)
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不少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也因失去文化个性而受到质疑。
在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马炳坚看来,让城市建筑设计重拾本土文化记忆,是避免“千城一面”的关键,而这将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
建筑无魂导致“千城一面”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要强调文化传承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
马炳坚:全球化给城市建筑帶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已有很多有识之士注意到,中国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个性。
建筑本身不仅带有物质属性,也带有文化属性。文明诞生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带有自身文化个性的传统建筑。应该说,文化是建筑的魂、建筑的根。
现代建筑中的文化传承,事关城乡建设中城市景观的顶层设计,因此是一个需要多方重视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在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的确看到了很多没有个性的“盒子楼”。这仅仅是文化缺失的问题吗?
马炳坚:还有一些很具体的现实原因,比如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盒子楼”几乎不需要任何建筑设计,图纸稍微改一改就可以动工了。
搞“快餐”难以产出建筑精品。很多情况下,即使是一些所谓“体现传统文化的建筑”,传统元素的运用也很随意,建筑师根本不了解这些元素的文化内涵。
比如,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在“盒子楼”上加一个坡屋顶。但是,加一个坡屋顶就是中国风格吗?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有着独特的制式,每个地域的坡屋顶也不同,它和当地的自然气候、文化特色有关。
除了“盒子楼”,现代城市建筑中还有很多“奇、特、怪”的设计。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建筑就能代表一个城市的个性,因为它们缺乏本土文化内涵。如果每个城市都追求建造“奇、特、怪”的建筑景观,反而说明城市个性上的平庸。
破坏性修缮不可取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对老城区中的传统建筑进行重新整饬和再利用。你也参与了北京一些历史街区的整治提升工作,对于传统建筑的改造,你有何建议?
马炳坚:我发现有些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整饬和改造过于标新立异,还有人将传统建筑空间拿来搞自己的实验。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城市中本就现存寥寥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会被破坏掉。
以北京为例,2017年我在西打磨厂参观了几个改造后的四合院,其中不乏知名建筑师的作品。有的四合院经过改造后,原本方正、规则的空间结构变成了体现建筑师“设计个性”的形状。
这些建筑有百年以上历史。我认为,只为展示个人风格而改,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缺乏尊重的表现。新的北京城市总规提出,对于古建筑要进行恢复性修缮,应保尽保。如果项目甲方有很强的文保意识,是做不出这类方案的。
在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方面,可以寻找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延续文化内涵、与原有历史功能相关的利用途径,不能搞成和过去的历史积淀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如果每个城市都追求建造“奇、特、怪”的建筑景观,反而说明城市个性上的平庸。
《瞭望东方周刊》:历史街区的整治提升中,是否存在你所说的“文化缺失”问题?
马炳坚:一条胡同里,过去居住着各种层级的人群,于是也就有了各种等级的住宅,这些住宅用的墙砖、屋瓦都不一样。现在为了风貌修复,有些方案里会要求建筑外墙统一贴面砖,我认为这不能称作风貌修复,而是一种破坏性修缮。
如今,大家对于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和修缮热情都很高,但是往往有热情没方法,有时会因为对文化内涵理解得不够,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比如,2018年,北京某胡同的街道干部为了让街巷风貌更有“历史味道”,在胡同口立起了石牌坊。实际上北方很少有石牌坊,石牌坊往往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而立的。因此,周围居民很不满意,这个石牌坊很快就被拆掉了。
培养学贯中西的建筑师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城市建筑设计为何会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
马炳坚:这和我们的建筑师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我国的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缺乏有关传统建筑的详细教学内容,如今成为中坚力量的建筑师里,有大批是留学归来的,头脑里的设计理念是很西方的。
传统建筑知识可能掌握在文化遗产研究者和修缮施工队伍里,但他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以至于传统建筑理念在实践中近乎“失语”。
一直以来,我都在呼吁建设部门和教育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出知识比较全面的、适应中国城镇化需要的建筑师。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应该如何培养?
马炳坚:首先,要鼓励各个地方去研究本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与技艺,并倡导具有本土性的现代建筑创作。
其次,对于在职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进行相关再教育,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适当加入有关传统建筑文化、地方和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内容。
2018年建成3座及以上摩天大楼的城市
注:摩天大楼为200米及以上建筑。中国在建造200米及以上的建筑上,连续23年保持着最高产的地位,2018年完成88座,占全球新建总数的61.5%。数据来源: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2018年高层建筑年度会议和数据统计报告 制图/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