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沙漠,心在天堂

2019-05-08张宏

求学·素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伊达撒哈拉沙漠荷西

张宏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1976年5月出版的一部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品。本书讲述了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昼夜温差巨大、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撒哈拉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艰难却又有趣的生活故事。在书中,撒哈拉沙漠除了“大漠孤烟直”的雄奇瑰丽,更多的是生活的贫乏和无奈:被我们看作平常的淡水、蔬菜、水果,在这里都是稀缺物品;生活在这里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肮脏、迷信、愚昧、落后并且野蛮。三毛这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在这里却如鱼得水,既收获了幸福美满的爱情、温暖如春的友情,又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她把荒凉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变成了心中的天堂。

本书不仅有三毛与荷西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有三毛与哑奴之间跨越阶级人种的温暖友情,还有三毛与巴西里、沙伊达之間心灵相通的挚交情谊。在很多人的眼中,三毛是叛逆的、喜欢流浪的。然而,三毛并不是天生的叛逆者,是扭曲的童年让她缺乏安全感;三毛也不是真的喜欢流浪,寻找安定才是她流浪的真正目的!与荷西婚后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在撒哈拉沙漠定居的日子也是她人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日子。

在《结婚记》一章中,一个仓促的充满戏剧性的结婚仪式、一份惨白的骆驼头骨的结婚礼物,使三毛忘记了自己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时期,她在这异国他乡的撒哈拉沙漠开启了与荷西幸福美满婚姻的大门。三毛在给父母的信里写道:“荷西什么都没有,但我信任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当三毛执意要前往心向往之的撒哈拉沙漠时,荷西不阻止、不拖累,只是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工作,默默收拾行李比三毛先到了非洲,因为“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事情,但在荷西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这种理所当然,他们的沙漠生活才充满了浪漫与幸福。

在《沙漠中的饭店》一章中,三毛克服沙漠物资贫乏的困难,利用父母邮寄来的物品做出了各种美味的中国菜。她告诉荷西,中国的粉丝叫作“雨”;卷寿司的海苔是“蓝色复写纸”;她用“小黄瓜炒冬菇”瞒天过海地接待了要求吃“冬笋炒香菇”的荷西的上司。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成了他们沙漠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初到撒哈拉沙漠,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时,三毛不得不感慨:“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他们用捡来的棺材板制作家具,用在垃圾场捡来的轮胎制作坐垫,古色古香的书架、色彩明艳的自制沙发、充满野性的骆驼头骨的摆件……靠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通过两个人不屑的努力,他们在落后的撒哈拉威人居住区装饰出一座别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最美“沙漠家庭”,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

在《哑奴》一章中,那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黑人奴隶却是沙漠里唯一懂得回报三毛慷慨给予的人。这位哑奴有着惊人的智慧和对妻儿浓浓的爱意,然而他却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束缚。当他因卓越的手艺被主人卖去他乡而被迫与家人分离时,三毛也只能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如果说哑奴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无法放下的牵挂,那么《哭泣的骆驼》中的巴西里与沙伊达则应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认识的心灵相通的挚交好友。就如不能与哑奴的命运抗衡一样,面对撒哈拉威人内部因民族独立而导致的悲剧,三毛同样束手无策。撒哈拉威人的灵魂——游击队领袖巴西里逃不脱被族人杀害的命运,手无寸铁却始终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的美丽的沙伊达也未能幸免于难!三毛用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奥菲鲁阿与沙伊达惨遭同族杀戮时骆驼的悲鸣声——撕心裂肺,在沙漠里回荡,好似撒哈拉倔强的呐喊!

三毛说过:“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对这个一心汲远的倔强女子而言,荷西是她的今生与来世,是她所有的前因与后果,除了他,她不知道还能情归何处;除了他,她不知道还能心系何人。他们的爱情在撒哈拉沙漠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他们把撒哈拉沙漠的日子活出了天堂的味道!

猜你喜欢

伊达撒哈拉沙漠荷西
月光下的粉黛乱子
谁来支持伊达
天大的秘密
神秘的朋友
改变撒哈拉沙漠
视觉
三毛辞稿约
撒哈拉沙漠罕见降雪
四个六年的爱与痛
结婚礼物